長沙走馬樓吳簡之《官牛簿》,。長沙簡牘博物館 供圖
長沙晚報記者 任波 通訊員 管震
三國時期,,長沙的“官兵怎樣捉小偷”,?記者日前在采訪長沙簡牘博物館對長沙簡牘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時,從長沙簡牘博物館研究者熊曲處獲悉,,當時的“臨湘縣左尉”相當于今天長沙負責抓盜賊的警官,,其出警抓小偷乘坐的,便是一輛當時頗為流行的牛車,。
牛市活躍
三國時期長沙牛價低至東晉的三分之一
湘潭大學商學院研究者方高峰從一枚走馬樓吳簡發(fā)現,,當時警察抓住的小偷就有偷牛賊。據《長沙走馬樓吳簡·竹簡 (貳 )》記載:孫吳黃龍三年 ( 公元231年), 偷牛賊黃勛偷得一頭牛賣給大男張吉,、張狗,,所賣價格為36斛米。
方高峰將三國時期的這個價錢與東晉時的牛價一比較,,發(fā)現三國長沙牛價,,竟然只及東晉時期的三分之一。雖然偷牛賊黃勛銷贓時有可能賤賣,,但長沙牛價應當不會太貴,,至少比東晉時會便宜得多。
從另外公布的吳簡中方高峰再次發(fā)現,,其實三國時期長沙牛市交易極為活躍,,吳簡7345就提到有一次的“市牛價”達到了二萬多錢。此外走馬樓吳簡中,,還提到長沙牛市或官方征調物品中涉及調牛皮,、牛角、牛筋等記載,,這些有可能是軍用物資,,比如牛筋,可用來制造弓弩,。簡1144中出現“所調布麻水牛皮”,,水牛皮即可用來作防護鎧甲。
更讓人驚喜的是,,走馬樓吳簡中還常見一種“鋘錢”或 “鋘賈錢”“官鋘錢”的征收項目, “竹簡 (壹 ) 簡 45: □鄉(xiāng)入鋘賈錢十萬五千一百”,,這個稅收的數目不小。據考察,,“鋘”應為三國時期人們對金屬犁鏵的稱呼,。從漢代起,中國就已對鹽鐵征稅,。大量吳簡表明“鋘”在當年已成為孫吳時期稅收的一個大頭,,由此也說明,孫吳時期,犁鏵這類生產工具在長沙地區(qū)已廣泛使用,,這是不是能說明三國孫吳時期,,長沙地區(qū)的農業(yè)耕作在孫吳國君孫權示范下,牛耕正在逐步推廣,?方高峰提出疑問,。
據《三國志》記載,黃武五年(226年)春,,孫權認為,,吳國的對外戰(zhàn)爭已漸漸平息,各州郡守應該對百姓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此時正有鎮(zhèn)守荊州的大將陸遜因駐守地缺糧,,上表請求孫權命令諸將廣開農田,。當時以武昌作為首都的孫權回復稱:“這個主意極好,!從即日起,我孫權父子親自領受一份農田,,用給我駕車的八頭牛,,分拉四犁耕作,,我也將與大家一樣下地勞動,?!痹趯O權的示范下,,上行下效,長沙當會掀起生產熱潮,,而牛耕想必也會得到極大的推廣。當然,,當時的牛耕方式仍為“兩牛一杠”的落后耦耕模式,,適合南方更好耕作的新的農業(yè)模式及牛犁改造要到唐朝才最終得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