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文嘉
【新聞隨筆】
據(jù)媒體報道,江蘇一所高校以讓新生“更好適應大學生活”為名,,要求校內(nèi)社團和學生組織在本學期內(nèi)不得招新,引起了學生的質(zhì)疑,并被曬到了網(wǎng)上,。
也難怪學生不滿。有過大學經(jīng)歷的人都明白,,入學時經(jīng)歷的“百團大戰(zhàn)”往往構成了觀察大學和重新進行自我觀察的第一個窗口,,其作用有時并不亞于開學演講。對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而言,,大一邁入社團,,是第一次不以成績,而是以興趣和意愿進行自我成就的機會,,也是第一次以班級以外的“社會人”的角度來反觀自己,、檢視自己的機會,而這些恰恰是大一生活最迫切需要的,。如果學習“自組織”管理,、推進社會化、自我塑造都不是適應大學生活,,那么學校所謂“更好適應大學生活”是要適應什么呢,?
也許該校一位老師發(fā)布的群消息給出了“答案”:“學?,F(xiàn)在格外重視考研率,下命令任何學生組織和社團不準向大一新生招新,,一律延后至下學期招新,。”這里面的思路似曾相識,。初中的孩子們曾被這樣告誡,,“一切要給中考讓路”;高中的學生們曾被這樣告誡,,“從現(xiàn)在開始要進入高考倒計時”,。當高等教育者以同樣的方式定義大學功能時,無怪乎會產(chǎn)生這樣的判斷——社團活動影響課業(yè),,無怪乎會認為,,“適應大學生活”僅指適應“學習”,而不是適應“生活”,。
這與人們對大學的正常預期恰好相反,。在人格養(yǎng)成的鏈條上,大學教育處于一個人從未成年人向社會人轉變的接榫處,。在知識和技能累積上,,大學教育處于從模仿邁向創(chuàng)造的關鍵點。對中國社會而言,,因為基礎教育階段難以避免的升學至上導向,,大學更是在這兩點上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必須盡力幫助年輕人從適應單一評價標準邁向適應多維評價標準,。更具體地說,,既要提供給年輕人升學的機會,又要讓他們理解,,考研并非人生唯一的,、排他性的目標。
在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中,,社團發(fā)揮著重要的助推作用,,一流的大學必然有一流的社團文化。在美國,,耶魯大學有近600個社團面向本科新生招新,,哈佛大學、杜克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社團支持與服務體系常被引入教育學學者論文,。社團的申請,、組織、管理和經(jīng)費籌措過程,,提供了公民教育的最好實踐,,展示了自由的含義和限度,,普及了權與責的關系,培養(yǎng)了統(tǒng)籌和決策思維,,打開了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的視域,。這些都在狹義的“學習”之外,卻指向了大學生活最重要的目標,,提供了一個大學新生應該及早建立起來的視角,。
有人說,沒有社團的大學不是真正的大學,。順著這個思路講,,沒有經(jīng)歷社團的大學生,也沒有開始真正的大學生活,。讓一個剛剛走過艱難升學之路的年輕人見識大學之大,、之不同,要從擯棄狹隘的學習觀念開始,,從讓學習回歸生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