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依舊》展現故宮人文化使命
昨晚,,在保利劇院上演的話劇《海棠依舊》落幕。該劇由故宮博物院出品,,選取的故事是一段故宮六百年滄桑風雨中的一段隱秘史——文物南遷,。1933年故宮人頂著巨大戰(zhàn)火的壓力,將118萬多件文物遷移出京,,開啟了長達16年的守護文明之火的長征路,,這群護寶者用生命守護國寶的故事,。最為特別的是,,舞臺上所有的演員都是在故宮工作的人。這些人白天在故宮各個部門堅守崗位,,晚上業(yè)余時間來排演《海棠依舊》這部戲,。而且這部戲幕后的編劇、音樂,、服裝也都是從未受過舞臺劇訓練的故宮工作人員,,他們憑著滿腔對故宮的熱愛,在舞臺上演繹他們前輩故宮人的故事,。正如編劇王戈所說:“我們演自己故宮的故事,,怎么演都不會錯,只有好和不夠好的分別,,但我們肯定是抱著最大的誠意來到舞臺的,。”所以,,觀眾也無法用常規(guī)觀眾的眼睛去評判這臺《海棠依舊》的表演,,更多的是被他們的表演和職業(yè)精神所深深感動。在首演結束后,,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非常激動地登臺謝幕,,并對觀眾再次講述了這段故宮文物的南遷歷史、故宮博物院的房間數和現存古物數量,、開放面積區(qū)域等,。單院長還承諾,,到2020年故宮博物院將會成為世界一流博物館。在演出后,,一位專業(yè)戲劇人說:“這部《海棠依舊》沒有炫歷史,,沒有炫珍寶,炫的是那種職業(yè)精神,。他們是舞臺上業(yè)余的演員,,紅墻內專業(yè)的匠人,傳遞的更是另外一種力量,?!?/p>
毛爾南導演 故宮年輕文人有點不一樣
2012年從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生畢業(yè)的毛爾南被分配到中國兒藝擔任導演和劇院的團委干部,因為工作的關系認識了故宮的團委干部,,于是被請到故宮幫忙排戲,。五年間,《海棠依舊》演出了三次,,第二次是在故宮寶蘊樓百歲生日重張之際,,特意選在寶蘊樓前演出。而只有這一次走出故宮的紅墻,,讓更多的觀眾看到了這出有溫度有情懷的戲,。
在毛爾南這幾年和故宮人的接觸中,他總結道:“在故宮人的身上,,你會感受到有一套特別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禮儀,我把他們稱為中國文化人士大夫的傳統(tǒng),,平時這些年輕人的愛好是養(yǎng)貓貓狗狗,,養(yǎng)養(yǎng)蘭花,和我們平時社會上見到的年輕人還是有點不一樣,?!?/p>
此次參加演出的17位演員分別供職于故宮展覽、文物修復,、古建修繕,、文物數字化、宣傳教育,、開放保衛(wèi)等部門,,最年輕的20歲,最大的51歲,。他們沒有酬勞,,利用個人時間參與排練,為了節(jié)省經費,,在院外彩排時,,連伙食都是由編劇王戈每天從故宮食堂打出來的,。
演出曾讓院長泣不成聲
“我記得2012年這部戲原定只在故宮里演出一場,恰好被剛上任的單院長看到了,,單院長看完就說沒想到故宮的年輕人還有這樣的才華,,所以當即決定加演。正好還趕上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院長馮明珠來故宮交流,,馮院幾乎是流著眼淚從頭看到尾,。演出結束后她和單院長是第一個起立鼓掌的,一直到接受采訪的時候馮院長還泣不成聲,,因為劇里所演的很多人就是馮院長的老師,,勾起她很多的回憶?!?/p>
故宮人擇一事終一生
在給故宮非職業(yè)演員排戲的前后三個月過程中,,毛爾南最為感慨的是“故宮真是臥虎藏龍,這部戲的編劇是故宮的編輯,,面試演員時,,有一個是從北外畢業(yè)分配到故宮的,她一下就演了一段賴聲川導演的《暗戀桃花源》片段,,結果一問是北外戲劇社的活躍分子,。當然,還有更多的人是一場話劇都沒看過,。還有,,這部戲的音樂也是他們自己作曲,,一個從小學小號的男生,。服裝是我說了樣式,他們去淘寶找來的,。就連舞臺上的布景,,也是由故宮工人照圖紙做的。因為我們之前沒有經費,,這群故宮人做事那種‘擇一事,,終一生’的態(tài)度也深深影響到我。所以我就想跟觀眾說,,把掌聲留給可愛的故宮人,,把批評留給我們戲劇人”。
編劇王戈 人物都有原型參考
“海棠依舊”含義深遠
王戈起的“海棠依舊”和故宮的雅致一脈相承,,“我在故宮最愛看海棠花,,這部戲雖然發(fā)生在抗戰(zhàn)的歷史背景下,但我不想寫得那么沉重,;再有就是李清照有一首詞:“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這首詞和這部戲有一些聯系,;最后一點,海棠花總在開,,總在謝,,一年又一年,就好像故宮人這個群體,,我也想通過劇名來致敬前輩,。”
“最開始,,寫這個戲是院里交的任務,,結果寫出來拿給同事看,被他們一通批評,,當時就把這事放下了,。后來我還是對這段故事有感情,就又重新寫了,。我覺得作品還是要展現故宮人的氣質,,寫到人性,把作品立住,。在整個寫戲的過程中,,單院長對這部戲的每一個細節(jié)和段落都特別熟悉,他還專門囑咐我把留守北平人的那段戲加上,,他特別關心戲的進展,。”
故宮演員 仿佛遇見了文物的守護者
毛爾南導演曾說他是以一個非常放松的心態(tài)來故宮排戲的,,“我所要做的就是激發(fā)他們對戲劇的熱愛,,我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成為專業(yè)演員。所有人員都是故宮員工,,相比之下,,我這個圈內人倒成了圈外人?!?/p>
通過排戲,,這些年輕人變化特別大,“每一次在聚光燈下,,真實的歷史照片出現在紗幕上,,與舞臺上的人物群像合二為一時,觀眾席中都傳來低泣聲,,令人動容,。”五年來的六輪演出,,讓全國的博物館同行了解到這個戲,。演員李貞子說:“最難忘的是在太和門前排練的那晚,,明月高懸,大家在金水橋畔排練,,臺詞回蕩在空曠的廣場上,,像是歷史的問答。想到從前,,故宮前輩也是在這里將古物整裝運出的,,那一晚,時間好像流回到民國,,我們也仿佛真正遇見了這些文物的守護者,,與他們靈魂相交?!毖輪T李璐說:“熱愛故宮不再是一句口號,,這里和你的生命發(fā)生了聯結,雖然能量不同,,但我們愿意繼承老先生們骨子里那種擔當,,看護故宮文物,我們與有榮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