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朝鮮最近對美國的“叫板”,,最直接的理由就是朝鮮對自己的核導能力越來越自信了,。三次核試驗、兩次遠程導彈發(fā)射,,朝鮮的核導能力最終引起了美國的正視,。某種意義上,朝鮮當下的行動,,也是對不斷升級的國際制裁的“回應”。
可以說,,現(xiàn)在朝核問題的性質已經(jīng)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朝鮮有沒有核武”的問題,,發(fā)展成了“朝鮮會不會使用核武”,。朝鮮突破了美國的底線和禁忌,但現(xiàn)在朝鮮有了跟美國叫板,、玩“膽小鬼游戲”的籌碼——在國際關系理論中,,這個形象的比喻意味在于,沖突雙方如果都為了顯示自己不懼沖突的姿態(tài)而拒絕讓路,,結局就是迎頭相撞,,兩敗俱傷;如果一方在最后關頭選擇退讓,,選擇退讓的一方會被視為“膽小鬼”,,聲譽受損,不過卻避免了慘烈的沖突和更大的利益損失,。
當然,,這場賭局中,朝鮮和美國也是不對等的,。朝鮮賭的是“命”,,美國賭的則是在東北亞地區(qū)戰(zhàn)略信譽。日本最新的防衛(wèi)白皮書,,重點渲染的就包括朝鮮的威脅,;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則剛跟特朗普打了一個小時的電話,談美韓應當在8月底的聯(lián)合軍演前繼續(xù)加緊合作,。
朝鮮兩次發(fā)射遠程導彈之后,,既是一種試探,,也是實質性的技術積累,,美國做出了單邊制裁,,同時在聯(lián)合國通過了新一輪的制裁,,但是還是在經(jīng)濟的軌道。不過,,從朝鮮外長在東盟地區(qū)論壇外長會議上的表現(xiàn)來看,,朝鮮在核問題上沒有絲毫的讓步,。更耐人尋味的是,,朝鮮外相李勇浩還發(fā)表聲明稱,除了美國之外,,朝鮮不會對其他國家使用核武器,。
朝鮮要“單挑”美國,或許就是這一輪美朝核危機的本質所在,。
安全
其實,,朝鮮一直在爭取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地位。這一次,,美國總統(tǒng),、防長和國務卿,都對朝鮮做出了正面回應,,這說明美國已將朝鮮當作一個需要直面的對手——盡管在馬蒂斯眼中,,“以軍力而論,朝鮮不值一提”,。
那么,,如何看待朝鮮對美國的威脅呢?他們說,,人民軍正在制定發(fā)射四枚火星-12導彈的作戰(zhàn)方案,,這些導彈要從日本頭頂飛過,最終落在關島周邊水域,。但想想看,,如果朝鮮真要把導彈扔到關島,怎么會在作戰(zhàn)方案還在制定的時候就告訴全世界,,甚至連導彈的飛行時間和距離都予以公開,?
所以,如前所述,,這不過是美朝口水仗的升級,。用朝鮮的說法就是,這是對美國戰(zhàn)略轟炸機到朝鮮半島巡航的反制,。
盡管如此,美國的軍事部署并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果這種狀態(tài)保持不變,,口水仗或許還會繼續(xù)升級。只不過,,這場膽小鬼游戲中,,不只是“你瞅啥”“瞅你咋地”這么簡單,可能還會帶來東北亞地緣安全基礎的劇烈變動,。
畢竟,,二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在東北亞的軍事同盟體系的“合法性”,,關鍵就在于美國向日韓等盟國提供的安全保障承諾,。但如果朝鮮具備了對關島、甚至美國本土的核打擊能力,,美國還會冒著被核攻擊的風險去兌現(xiàn)自己的承諾嗎,?而一旦美國的東北亞盟友開始懷疑美國的決心而圖“自保”,、或以“自保”為名膨脹野心,,東北亞可能就不可避免地將陷入軍備競賽之中,。
換言之,朝鮮如果真的有決心拿關島作為攻擊目標,,那么其核訛詐的能力就將更進一步成為現(xiàn)實,。對美國來說,二戰(zhàn)結束以來塑造的東北亞地緣安全結構,,就將出現(xiàn)了大的裂痕,。
克制
某種程度上講,朝美領導人在策略和行為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兩人都是能夠冒險的人,,都以非理性的言行試圖達到理性追求的目標,。
兩國領導人雙重的非理性和不確定性,不僅可能讓“口水仗”遽然升級,,更重要的是,,兩個國家都在朝著“軍事國家”邁進的路上——朝鮮先軍國家的體系自不待言,特朗普政府也是“將星閃閃”,,從國防部長,、白宮幕僚長到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等團隊核心成員,都是前職業(yè)軍人,。
畢竟,核武器已經(jīng)模糊了大國和小國的界線,,改變了國際政治曾有的的邏輯。唯一可能讓雙方都冷靜下來的,,或許真的就是核戰(zhàn)爭的毀滅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