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即范仲淹,,是個勤奮讀書的典型,?!皵帻W畫粥”的典故就生動反映了他的苦讀情形,。青年時期的范仲淹曾到山東鄒平長白山醴泉寺求學,。讀書心切的他把醴泉寺豐富的藏書都借了出來,,然后把自己關(guān)在山洞里,,足不出戶,,潛心閱讀,,常常看書通宵達旦,。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飯,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凍后,,劃成四塊,,早上吃兩塊,晚上吃兩塊,,沒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飯。就這樣堅持三年,,終于讀完了寺院所有的書,。后來,范仲淹曾在《齏賦》中如此描述當時的艱苦生活:“陶家甕內(nèi),,腌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p>
“幼兒曹,,聽教誨:勤讀書,要孝弟,;學謙恭,,循禮義;節(jié)飲食,,戒游戲,;毋說謊,毋貪利……”這是王陽明家書《示憲兒》開頭的一段,,“勤讀書”被放在了第一位,。
王陽明小的時候曾一度癡迷于象棋,以至到了規(guī)勸不止,、學不思進的地步,,父親王華感到他有點玩物喪志,有一次一怒之下將棋子扔進了河里,。從此以后,,勤讀書、戒游戲,、做良士,、成圣賢便成為王陽明畢生的追求。
被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也是個勤讀的勵志哥,,他45歲出仕為官之前,,曾在家鄉(xiāng)附近的千年古剎安國寺苦讀六年,至今當?shù)剡z存有“于清端公讀書樓”,。
于成龍山寺六載時光,,素衣齋食,清心寡欲,,吟風沐雪,,致學經(jīng)典,立志“吾儒治經(jīng)須惜分陰以礪其學”,,以“讀書宜明行術(shù),,不徒虛聲以盜名譽”為讀書之目的,、人生之信念,,這為他后來二十多年仕宦生涯中一直堅守廉政勤能的品行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chǔ)。
這種堅持與習慣也傳之后人,?!队谑霞矣枴分姓f:“我愿子弟小心敬畏,,雖進學,與平人無異,,埋頭讀書,。”
精讀泛讀 可以得兼
讀書要勤奮,,但也要講究方式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童蒙須知》中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古人讀書名副其實,,不但要用眼睛看、高聲朗讀,,并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腦,。康熙朝理學名臣李光地在《家訓·諭兒》中說:“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笨催^或誦讀過,,都不如讀書時動手更有其效。這是因為,,動手之時勢必動腦,,動腦則有助于理解書中的含義,。
至于書須精讀還是泛讀,古人也各有看法,。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讀書作文須凝神靜氣,,目光迥然……多讀文而不熟,如將不練之兵,,臨時全不得用,,徒疲精勞神,與操空拳者無異,?!痹趶堄⒖磥恚x的文章很多但不深入理解,,就像將領(lǐng)不操練士兵,,面臨打仗時全用不上,白白浪費精神,。
曾國藩讀書是出了名的“慢”,,特別強調(diào)耐心、專一,。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給諸弟們的家書中,,他是這么說的:“讀經(jīng)有一耐字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精,,明年再讀,。”讀子部,、集部,,“但當讀一人之專集,不當東翻西閱”,,“一集未讀完,,斷斷不換他集”。
不過,,曾國藩的好友,、也是湘軍重要將領(lǐng)的胡林翼則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讀書當旁搜遠覽,,博通天人,,庶幾知上下古今之變,而卓然成家,。若僅僅以辭句相夸耀,,非所以勵實學也,?!?/p>
梁啟超讀書蠟像
實際上,,精讀和泛讀并不沖突,兩者可以并用,,也可以交替使用,,全依所看之書和所讀之人。梁啟超就提供了一個可供操作的“范本”:
“每日所讀之書,,最好分兩類:一類是精熟的,;一類是瀏覽的……精讀之部,每日指定某時刻讀它,,讀時一字不放過,,讀完一部才讀別部,想抄錄的隨讀隨抄,。另外指出一時刻,,隨意涉覽,覺得有趣注意細看,,覺得無趣,,便翻次頁?!?/p>
“體貼到身上去”
當然,,讀書的過程不止于把書看完,還要去踐行,。正如呂祖謙在《家范·學規(guī)》中所說,,“凡與此學者,以講求經(jīng)旨,、明理躬行為本”,,讀書最終要映射自身,躬行實踐,。
左宗棠在給妻弟周汝充的書信中說:“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后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