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反對言論逐漸被公眾一致的贊譽所取代,玻璃金字塔也逐漸取代埃菲爾鐵塔成為了巴黎新的標志,,頻頻出現(xiàn)在明信片、旅游宣傳冊乃至小學生的課本上,。1989年,,古稀之年的貝聿銘稱,“在我的整個職業(yè)生涯里,,盧浮宮將排在首位,。”做出這樣的排名,,來自他付出的巨大心血,,“盧浮宮的設計案是一生中難得再有的挑戰(zhàn)”,從頭到尾,,盧浮宮的設計共花了15年的時間。
1990年,,時年73歲的貝聿銘從自己的事務所退休,,并決定不再參與大型項目的競爭。日本神慈秀明會會主,、東洋紡織株式會社繼承人小山美秀子想建一座美術館來展示她所收藏的中日藝術品,,貝聿銘為她設計了美秀美術館。美術館位于一座山巒上,,交通不太方便,,貝聿銘提出要挖一條隧道建一座吊橋來解決。隧道盡頭“若有光”,,游客進入隧道就能看到美秀美術館,,讓人不禁想起《桃花源記》。
盡管離開中國八十余載,,其中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大都在歐美,,貝聿銘的建筑設計不曾刻意地中國化,但受中國文化“影響至深”,。他說:“我深愛中國優(yōu)美的詩詞,、繪畫、園林,,那是我設計靈感之源泉,。”2006年的蘇州博物館作為他的封山之作,,貝聿銘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筑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tǒng)美學以及對家鄉(xiāng)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筑里,。
蘇州博物館新華社供圖
2009年,貝聿銘還參與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貝聿銘去了埃及和中東的其他國家,,尋找伊斯蘭教文化的最佳表達。
卡塔爾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新華社供圖
貝聿銘對建筑設計的態(tài)度并不在于建立“貝氏風格”,,他并不認為自己有所謂流派。對他來說,,因時,、因地,、因事而設計的分析方法是不變的,,建筑設計成敗的關鍵就是深入了解建筑所在地的人文歷史。
香港中銀大廈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攝:李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