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拼版照片是2012年至2019年拍攝的250名山區(qū)教師的肖像,,他們是廣西天等縣,、大新縣,、全州縣,、灌陽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富川瑤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部分山區(qū)教學點的老師,。
靜謐晨曦,,他們守候回蕩山中的甜美書聲。燦爛星光,,他們守候呢喃山里的七彩夢幻,。
他們是山區(qū)教師,守候著山區(qū)的未來與希望,,用自己的堅守詮釋那份為人師表的如炬初心,。
2012年起,,記者踏跡廣西多地山區(qū),用鏡頭陸續(xù)記錄了250多名山區(qū)教師的工作與生活,、歡樂與憂思,、奉獻與收獲。這些山區(qū)教師工作的學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條件艱苦,。然而,,從把為人師表的理想信念種子埋進大山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深深地愛上那片寂寥貧瘠而又充滿希望的土地,。
這些山區(qū)教師往往不但要擔起教書育人的重任,,還要負責給學生做飯、照顧學生午休,,他們既是老師,,又是廚師,甚至還要承擔部分學生家長的責任,。
年復一年,,這些山區(qū)教師將一批批學子送出大山,他們卻選擇留守大山,,堅守在我國教育不可或缺的最基層崗位上,。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菁盛鄉(xiāng)義德小學弄豆教學點,藍啟飛老師和學生藍孟源一起吃午餐(2015年4月15日攝),。當時,,藍啟飛是這所學校唯一的老師,藍孟源是這所學校唯一的學生,。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zhèn)江柳村,,翁江教學點老師余啟貴和學生一起走在去學校的路上(2013年2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平均海拔5000多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內(nèi)地的40%……這里就是全國海拔最高縣——西藏那曲市雙湖縣,,被稱為“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