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價
高校管理開放色狼有可乘之機
在北京市青少年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看來,校園性騷擾事件的頻發(fā),,有其主觀性和客觀性。
從主觀來說,,高校年輕女性密集,,女大學生社會經(jīng)驗相對較少,對于性的理解也相對單純,,因此容易成為“色狼”下手的目標,。而從客觀性上來說,不少高校系開放式校園,,管理相對寬松,,也給了一些“色狼”以可乘之機。
新京報記者發(fā)現(xiàn),,從法律意義上說,,“性騷擾”的定義并不明晰。2005年,,《婦女權益保障法》修訂時,,“性騷擾”一詞才首次出現(xiàn)在中國的法律條文中。在佟麗華看來,,要發(fā)現(xiàn)并解決高校頻發(fā)的性騷擾問題,,除了校園安保上建立起防范機制外,還應該加強立法,,明確定義性騷擾及與之相應的法律責任,。
在佟麗華看來,康宸瑋的報告,盡管從專業(yè)性的角度來說,,依然存在樣本量少,,寫作格式不規(guī)范等問題,但這不能掩蓋其價值,。“最大的價值在于,,從學生的角度,去探討校園性騷擾的成因和對策,,這是常規(guī)研究的一種有益參考,。”佟麗華表示,由于制作周期長,,經(jīng)濟回報低等原因,,這一課題堪稱冷門,而康宸瑋發(fā)揮了在校學生的優(yōu)勢,,完成這樣一篇報告,,值得肯定。
“根除校園性騷擾幾乎不可能”
一個中文系的學生,,卻熱衷于采訪,、調(diào)查。昨天下午,,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康宸瑋表示,如果有機會,,自己倒是愿意客串一次記者,。
新京報:當初為什么會做這個調(diào)查?
康宸瑋:對于社會而言,,校園性騷擾可以算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過去的公開報道也好,,調(diào)查報告也好,,很少關注到具體的人。實施者的心理和社會動機是什么,?對受害者的影響會到什么程度,?為什么在北師大等高校越來越頻發(fā)?作為大學校方和普通學生該如何預防,?安保是在哪一塊出了問題,?這些都是我關心的。
新京報:前后花了多長時間,?
康宸瑋:關注這個選題,,是今年的4月份,最終報告成型是8月29號,前后四個多月,。
我把自己的想法發(fā)到了網(wǎng)上,,一方面是征集線索,另一方面也是招募助手,。最后參與的,,有六七個人吧,基本都是中文系的同學,,主要做一些資料收集和當事人采訪工作,,最后由我來整合并成稿。
新京報:有沒有來自學校和老師的支持,?
康宸瑋:學校一些法律專業(yè)的老師,,幫助我進行了一些法理上的梳理。另外,,從學校保衛(wèi)人員那里,,也獲得了一些第一手的材料。
新京報:報告中所使用的案例,,如何保證真實性,?
康宸瑋:案例都是來自微博、朋友圈,,另外也通過學校的論壇找了一些,。基本都是對公開材料的梳理和重新解構,。
對于所取得的案例材料,,我會進行預判和后期篩選。篩選的路徑包括對部分當事人的采訪,,以及通過保衛(wèi)處這類部門進行求證,。報告中所引用的60個案例,是可以保證真實有效的,。
新京報:你認為這樣的調(diào)查報告意義何在,?
康宸瑋:就校園性騷擾這件事來說,想根除幾乎沒有可能,。但是通過這樣的一份報告,,能夠給包括北師大在內(nèi)的高校安保工作提供參考,幫助提升統(tǒng)籌意識,,建立群防體系,,我相信這是一種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