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國工匠】工地的明燈:自學成才的裝配大師
光明網(wǎng)訊(記者劉超)“平時是很難在廠里看到王亮的,,這次真是難得,。”看到王亮風塵仆仆的迎過來,陪同采訪的工會工作人員調侃道,。
事實上,,不僅是同一個工廠其他部門的同事很難見到王亮,就連他的家人也一年中也難說能見到他幾次,。作為大連華銳重工集團安裝公司的副總經(jīng)理,,王亮工作就是為購買國產(chǎn)設備的客戶進行安裝。“一年中有時候10個月時間都在出差,。”
“現(xiàn)在好多了,很多設備都是在咱們工廠里組裝好整件運過去,,現(xiàn)場安裝的的工作要少了許多,,現(xiàn)在最主要的任務是做售后服務,就好像是買東西附贈的‘管家’一樣,。”王亮就這樣年復一年的奔波在各地,,隨著國產(chǎn)大型設備更多的走出國門,他的“管家”之名也開始傳播向世界各地,。
王亮在車間/李旭攝
工地上的明燈
1970年出生的王亮今年不過45歲,,略顯黑糙的面龐是他這些年在安裝工地上留下的印記。從初中剛接觸物理開始,,他就對電氣顯示出濃厚的興趣,,成為一名電器工程師是他一直以來的愿望。高考失利后,,為了兼顧家庭和自己的興趣,,他選擇進入大重之高電工就讀,,1990年畢業(yè)后他進入了工廠,成為了一名電工,。
盡管從事的是自己喜歡的電氣工作,,但是沒能進入大學系統(tǒng)學習始終是他心中的“一根刺”。
“理論知識對電工來說相當重要,,就算成不了電氣工程師,,我也要成為最優(yōu)秀的電工。”王亮暗自給自己打氣,。大型機械的安裝工人一年約有300天時間在祖國各地安裝施工,,而且多為露天作業(yè),很少能抽出單獨時間學習,,王亮就利用乘車,、乘船、乘機的時間和氣象條件惡劣無法施工的時間看書學習,。冬天,,在采暖條件差、墻上掛著冰凌的駐地工棚里我就裹著被子讀書,;炎熱的夏天,在江南水鄉(xiāng)駐地為躲避蚊蟲的叮咬我就鉆進蚊帳里堅持學習,。
王亮接受記者采訪/李旭攝
“最好的學習時間就是晚上了,能安安靜靜的看書,。”為在夜間看書學習不影響別人休息,,王亮特制了照明燈具,躲在被窩里悄悄彌補這自己理論上的短板,。每天晚上,,當整個工地的燈光都熄滅,大多數(shù)工人都進入夢鄉(xiāng)后,,就能看到一盞孤零零的燈,,在夜風中搖曳……
這盞不時亮起的夜燈為王亮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很快成長為廠內的技術骨干,,更大的考驗也隨之而來,。
英國專家:“等王亮回來再開工!”
2009年,,王亮向公司提出了拓展后服務業(yè)務的建議,。所謂后服務,就是在設備安裝調試完成后,,組織機械,、電氣、液壓等各領域的專業(yè)人員負責對設備運行進行維護保養(yǎng)和后續(xù)大修、備品備件服務,,也正是統(tǒng)一時期,,王亮和他的團隊有了設備“管家”之名。
然而,,王亮的“管家”國際化之路并不像國產(chǎn)設備走向國際那樣順利,,早些年,盡管有些發(fā)達國家選擇使用中國設備,,但對于中國來的安裝工人還是將信將疑,,王亮和他的團隊用實際行動回應了這些質疑。
2001年,,大連華銳重工與英國斯維達拉公司在天津港南疆碼頭合作安裝調試兩套雙車翻車機,。在二線翻車機調試的時候,卸完煤的車輛有時候難以回去,,作為這次安裝工作主導的英國專家一時間找不出脫軌原因,,眼看著試車期的臨近,英國專家只能干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