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訊(記者左穎通訊員費秋林曹蕾)經過8個月的清退整治,天安門旁最大的地下空間——和平門地下空間改造工程完工。這個曾經被群租占領的地下空間變身為服務居民文體生活的紅墻系列“氧吧”,,“氧吧”內還開辟了40平方米空間建設了社區(qū)小微博物館,,為居民講述和平門地區(qū)的前世今生。
在和平門小區(qū),7號樓的地下空間已經清空了出租戶,變成了小區(qū)居民的自行車庫?!斑@個小區(qū)是2004年入住的,有地下空間8處,,分布在8棟樓的樓下,,當時主要用途是居民停放自行車、物業(yè)辦公用房和倉庫,、配電室等公共設施”,,西長安街街道綜治辦負責人告訴記者,“后來產權方將地下打成了隔斷用于出租,,三五平方米的一個隔斷小間月租七八百元,。”經過8個月的清退整治,,已經完成了2000余人的疏解,,下一步還將繼續(xù)對剩余的小部分地下空間進行清理騰退,預計還將疏解1000余人,。
提起曾經的地下群租,,居民張女士告訴記者,“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被隔出幾百間小屋租給外來務工人員住宿,,許多租戶在地下室炒菜做飯,、洗澡晾曬,衛(wèi)生環(huán)境更是讓人難以忍受,,很多居民為此還搬了家,。”除了環(huán)境問題,因為很多租戶私拉電線,、使用大功率設備,帶來的火災隱患也讓居民們憂心重重,。
清退后的地下空間怎么利用,?經過征求居民意見,決定改建成紅墻系列文化“氧吧”服務居民,。街道工委書記田巨德告訴記者,,“氧吧”占地面積約7700平方米,結合地區(qū)的特點和居民的實際需求,,設計了5個系列各具特色的活動空間,。包括主要用于居民存放自行車的便民服務“氧吧”,方便居民存放雜物的生活空間文化“氧吧”,,用于培訓居民掌握防災減災技能的安全文化“氧吧”,,為居民提供讀書看報、鍛煉身體的社區(qū)文化“氧吧”等,。除了“氧吧”,,社區(qū)還將建設一座小微博物館,為居民講述和平門地區(qū)的前世今生,,目前正在向居民征集照片和老物件,,預計年底前完成并開館。
和平門社區(qū)活動站站長何峰介紹,,隨著便民“氧吧”的建成,,居民們現(xiàn)在都開會自覺地把自行車停到了地下,而在文化“氧吧”內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也讓平時說不上話的居民們變得熟悉起來,,住在一個小區(qū)十多年互相叫不上名字的大媽們,因為編織班的成立開始熟稔起來,,原來為了爭搶乒乓球臺的兩支球隊合并成了一支球隊,,隊員相互間開始以球會友……
田巨德告訴記者,除了和平門社區(qū),,西長安街街道還準備利用騰退的地下空間,,在13個社區(qū)分別建設社區(qū)級小微博物館,通過老照片和老物件展覽,、專家講社區(qū)歷史,、居民講身邊故事等方式,深入挖掘社區(qū)人文,、歷史,、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