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24日電(記者高潔李放)記者兩點鐘進村的時候,,納翁村上傍組村頭第一家何天龍一家正在吃午飯,,見到記者熱情地招呼進去坐,。等記者4點半采訪完其他村民走出村子的時候,,這家依然在吃飯,,這次,,何天龍拎著一桶苞谷酒就出來了,。
記者進門一看,,兩小碗辣椒和豆子,,五碗苞谷酒擺在桌上,,何天龍的幾位親人朋友喝得滿臉堆笑。村主任韋川告訴記者,,這就是布依族過周末的特色方式,,有些人家,農(nóng)活不忙的時候,,一大早就開始喝了,。
納翁村隸屬于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魯容鄉(xiāng),何天龍所在的上傍組自然條件惡劣,,被列入易地扶貧搬遷的計劃,。前一夜的大雨把一戶人家砌的臺子沖垮了,汽車開不進去,,韋川帶著記者走了40多分鐘的泥濘山路,。快到村里的時候,,記者在路邊見到一位身穿布依族服飾的老人家在極為陡峭的土坡上種苞谷,,撒著化肥,一個不穩(wěn),,老人家差點摔下去,,看得人嚇了一跳。
記者問他們易地扶貧搬遷愿不愿意搬到縣里去,。何天龍的愛人立馬回答,,不愿意。她說她不會說普通話,,住到縣里去怕是出門連個廁所都找不到,,買菜都不會買,。
“要是全村人都搬走了,你們還不搬,?”記者問,。
“不搬,一個月給我一千塊錢都不搬,,我連錢都不知道怎么從卡里取出來,。”何天龍的愛人說,。
何天龍的愛人說的倒是心里話,。符合異地搬遷條件的村子,大多都在深山老林里,,長期與世隔絕,,很多人最遠(yuǎn)就是走到村里的集市。特別是一些布依族,、苗族聚居的村寨,,村民們普遍都不會說普通話,不識字不識數(shù),。
山下的生活,,當(dāng)然比深山老林里好。只有挪出窮窩才能斬斷窮根,,這個道理窮了幾輩子的山里人并不是不知道,。可是故土難離,、習(xí)俗難改,,如何融入完全陌生的城市環(huán)境?一時間,,顧慮與擔(dān)憂超越了對新生活的好奇和渴望,。
“像這樣的人家工作是最難做的?!濒斎萼l(xiāng)紀(jì)委書記吳建雄告訴記者,。吳建雄出生在農(nóng)村,讀完大學(xué)后開始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今年是他工作的第六個年頭,,但是他卻感覺工作壓力一年比一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