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恨的是,,我公婆常常在他們兒子不在場時,,給我爸媽氣受。我公公喜歡吃面食,,婆婆居然指揮我爸媽在家包餃子,、蒸饅頭,。我媽給孩子喂牛奶,婆婆就在一邊說:“薇薇太嬌氣了,,我讓她多吃一點,,她就是不肯,所以沒有奶,別人母乳喂養(yǎng)的孩子就是長得好一些,?!?/p>
我媽受不了了,對我說,,既然我公婆要帶孫子,就讓他們帶吧,,她跟我爸回家去算了,。我媽身體不好,我確實不想讓她太勞累,,就讓她回家了,。然后我沒跟任何人打招呼,就從單位辭了職,,對李睿說,,讓你爹媽走吧,以后我自己在家?guī)Ш⒆?,等孩子上幼兒園了我再去找事情做,。
就從這一次開始,我跟公婆的矛盾越來越激化,,李睿的弟弟也覺得,,我把他爹媽又趕回了他家,導(dǎo)致了他的家庭矛盾,,所以對我態(tài)度惡劣,。
其實但凡還有選擇,誰不愿意讓老人幫忙帶孩子,,自己安心去拼事業(yè),?可我別無選擇。兒子上幼兒園以后,,我一邊做微商,,一邊開店賣小飾品,在掙錢的同時還能照顧他,。婆家這些人,,我真是有多遠(yuǎn)就躲多遠(yuǎn)。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沒有我們,,只有他們
有句俗話是這樣說的:打鐵還需自身硬,。一個女人,自己能干,,家境也不壞,,娘家可以出錢替她置辦婚房,記在她的名下,她自己也可以毫不猶豫辭職回家?guī)Ш⒆?,因為自信可以隨時復(fù)出找到謀生的渠道,。這樣的女人不會委曲求全,因為沒有必要,,她不需看任何人的臉色,。
她理直氣壯地不讓婆婆侵入自家小天地。在一個婆媳界限分明的環(huán)境里,,這看起來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可是在另一方并沒有邊界意識時,,這就成了矛盾的導(dǎo)火索,,矛盾并不來自于婆婆要進(jìn)入小家而媳婦不同意,矛盾來自于雙方的觀念沖突,,進(jìn)不進(jìn)家門只是表現(xiàn)形式而已,。
一個為了兒子結(jié)婚賣掉自己房子的家長,心里是沒有自己的,,他們?yōu)榱撕⒆涌梢誀奚约旱睦?,但恰恰是這種犧牲,給孩子未來的生活埋下了不可預(yù)測的麻煩,。一個沒有自己的人,,他眼里也不會有別人,他只能理解“我們”這個共同體,。但是孩子結(jié)婚成家之后就不再是“我們”,,他成了“他們”。
做父母的終會認(rèn)識到這一點:沒有我們,,只有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