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剛畢業(yè)的小李原本應聘的是“機場安檢”,,豈料遇到招聘陷阱,,不僅被忽悠干了兩周的車庫保安,還被迫交了3000元的所謂“培訓費”,。最終,,小李向法院起訴后,對方返還了費用。隨著招聘旺季到來,,不少求職者因未能有效識別招聘信息的真?zhèn)?,落入了招聘陷阱,甚至誤入傳銷窩點付出生命代價,。對此,,海淀法院的法官給出了專業(yè)的司法建議,提醒求職者多加小心,。
案例
“機場安檢”變“車庫保安”
大學剛畢業(yè)的小李在網(wǎng)上看到一則招聘廣告,。廣告中說,勞務公司面向社會招聘駐機場安檢員,。
小李與勞務公司取得聯(lián)系,,一名陳姓工作人員大致詢問了小李的年齡、學歷等內(nèi)容,,當即表示小李很符合機場的招聘需求,,小李可帶著身份證來公司進行下一步面試。
按照陳某的要求,,小李帶著身份證來到公司面試,,簡單詢問后,,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小李通過面試,,但小李需要提交身份證原件,,公司需要與公安部門聯(lián)系,,核對小李有無犯罪記錄,,此外還需要交3000元的介紹費和培訓費,。
小李將身份證原件交給勞務公司,,并按照勞務公司的要求交納了3000元,,當場勞務公司工作人員向小李出示了手寫收據(jù)一張并出具了一封《推薦信》,,表示為了讓小李在實踐中了解和感受安檢保衛(wèi)崗位的特殊性,先行安排小李去某停車場從事安保工作,。
然而兩周后,小李不僅分文沒有取得報酬,,反而被趕出保安公司,。小李依法維權(quán),最終勞務公司向小李返還了身份證原件及3000元費用,。
防騙第一步
求職者可開展“反偵察”
海淀法院法官蔡笑表示,為避免落入求職陷阱,,勞動者在投遞簡歷或與招聘單位取得聯(lián)系前,,應利用已知的招聘信息展開“反偵察”。
蔡笑舉例說,,比如招聘信息中包含公司名稱,,則可登錄企業(yè)信用信息網(wǎng),查詢該公司是否進行了工商注冊,,注冊地址與招聘地址是否同一,;登錄裁判文書公開網(wǎng),查詢該公司是否存有大量勞動爭議糾紛或大量債權(quán)債務糾紛,;對該公司企業(yè)信息進行查詢,,核實網(wǎng)絡上是否有對該公司投訴、舉報,。
防騙第二步
利用面試了解公司
蔡笑建議,,求職者應注意面試地點是否為用人單位的工商登記注冊地、是否為該公司的實體辦公地,;公司辦公地是否存在“一套人馬,,多塊牌子”等情況;公司的辦公場所是否正規(guī),,公司的辦公環(huán)境,、辦公條件是否與其招聘信息中介紹的公司規(guī)模相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