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家校通”,到短信、飛信,,再到QQ群,、微信群……通訊技術的發(fā)展,讓學校與家庭之間即時信息的傳遞變得易如反掌,;與之相對應的,走進家門、拉個家常,、促膝長談的“家訪”似乎正越來越成為上一代人心目中的遙遠記憶。
“隔空交流”真的能完全取代面對面的溝通嗎?在東城區(qū)藝美小學的校長金輝看來,,答案無疑是否定的,。“通過微信這樣的形式和家長聯(lián)系必不可少,,方便,、快捷;但電子設備畢竟是物質(zhì)的,、冰冷的,,輸入的文字也沒有語音語調(diào),不但缺少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溫暖,,而且容易造成誤會,。”
2013年起,,金輝開始在學校教師群體間倡導家訪,,迄今為止,老師們已經(jīng)走進了118個家庭,;目前,,學校正副班主任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100%參與家訪?!爱斃蠋焷淼綄W生的家庭,,也就把對學生的關愛帶進了這個家庭,這種行動本身就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他們會在我們無形的關愛中學會關愛,。”
老師家訪,。本文圖片均來自北京晚報家長誤會很多源自交流不夠
家長對學校了解不夠,,是金輝在2013年來到藝美小學之后的強烈感受之一?!斑@一點其實并不難理解,,很多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就靠接送孩子時在學校門口與老師交流的幾分鐘時間,;而他們對教育的困惑,,對孩子情況的關注遠遠不是這幾分鐘就能解決的?!?/p>
這樣的“不了解”在各種大小事兒上都有所體現(xiàn),。有一次,東東(化名)的學具壞了,,家長在周五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答應盡快進行協(xié)調(diào),,保證在下周一就給東東換來新的學具,不影響孩子的學習,;得到保證后的家長仍不放心,,就撥通了掛在學校門口“督導責任公示牌”上的電話。原來,,家長誤把監(jiān)督學校辦學行為的督導當成了學校的教務處,。
還有一次,金輝接到了來自一位特殊媽媽的“告狀”,,抱怨孩子的老師“擅自”拖堂,影響了自己接送孩子,。而事實上,,這位孩子是一名聾啞兒,老師們不僅平時對他照顧有加,,還為他爭取到了直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附屬中學的機會,。由于擔心孩子參加畢業(yè)考試有些吃力,老師們有時會征求孩子意見,,在課余時間無私幫他補課,。而這位媽媽只知道自己孩子已經(jīng)“考上”初中了,對其余的內(nèi)情卻是一概不知,;就連通過學校重點推薦為孩子爭取來的“陽光少年”獎狀,,這位媽媽也只是淡淡回了句“并不知道這是干嗎用的”。當金輝花了小半天時間跟家長解釋之后,,家長由之前的忿忿不滿立馬變成了滿心的感激,。“只做不說也是我們工作的不到位,,如果我們能花時間多跟家長說說,,這樣的情況完全可以避免?!?/p>
這些因為溝通不夠帶來的誤會讓學校覺得“委屈”的同時,,也讓金輝越來越意識到,雖然微信,、網(wǎng)絡等渠道帶來了快速,、即時的交流,但是沒有語音語調(diào)的交流是沒有溫度的,,也容易造成誤會,,工具始終難以成為聯(lián)系情感的紐帶。于是,,她開始著手拓寬與家長交流的渠道,,一方面開通了“校長信箱”,另一方面也開始在老師間提出了“家訪”的建議。
趙霖到學生家家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