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如一壺待燙的老酒,,從年初到年末幾經(jīng)加溫,,又幾經(jīng)冷卻,有的人喝出了暖心醇厚,,有的人喝到的卻是刺骨冰涼,。
2017年6月19日,,黃賓虹的《黃山湯口》以3.45億元成交;2017年12月17日,,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以9.315億元成交……每一件藝術(shù)品落槌成交的瞬間,,是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的動力。
不過,,不斷曝出的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亂象,,又讓許多剛剛被鼓舞起來的心冷靜下來。
忽悠收藏者交高額費用
高亮(化名)曾在一家拍賣行工作,,自從工作以來,,雖然輾轉(zhuǎn)多地,但一直從事藝術(shù)品拍賣相關(guān)工作,。
高亮告訴記者,,在藝術(shù)品拍賣市場,拍賣行之間的差別很大,,現(xiàn)在有不少操作不規(guī)范,、騙取圖錄費的拍賣行。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一件藏品,,有的拍賣行說價值幾億元,有的拍賣行說只值30元,。藏品持有者肯定更愿意相信估價高的那家拍賣行,,甚至愿意為此支付高額的鑒定費、拍賣費,、圖錄費等,。”高亮說,。
高亮曾經(jīng)接待過一位八十多歲的江西老人,。這位老人找到高亮所在的拍賣行,拿出一枚光緒年間的錢幣,,他想問問這枚錢幣到底值多少錢,、能不能上拍。此前,,這位老人已經(jīng)向另一家拍賣行交了十幾萬元的費用,。
“看到這位老人提供的交費明細,我都傻眼了,。要知道,,這位老人來自一個比較貧窮的地方,他一年的收入也就幾千元。對這位老人來說,,十幾萬元的拍賣費用意味著什么?足以讓他傾家蕩產(chǎn),。”高亮說,,在那位老人交的十幾萬元費用里,,有一部分在大的拍賣行是不用交的。比如,,租場地的費用、出圖錄的費用,、請拍賣師的費用等,,這些都是拍賣行的成本費用,不需要藏品持有者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