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喝了!桶裝水開封3天后細菌增加227倍”“千萬記住桃子不能與西瓜一起吃,,會產生劇毒”……劉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隔幾天父母就會給她發(fā)一些類似“善意提醒”的文章,。
這些謠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養(yǎng)生,還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規(guī)等方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高度“貼近性”,。
“全市防汛緊急電視電話會議,晚上開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1998年那么大洪水)……出行千萬注意安全,?!?月2日,在四川成都上大學的小王手機里彈出一條媽媽發(fā)來的微信,,并千叮嚀萬囑咐,。這條帖子之后被辟謠了。
通過梳理,,記者發(fā)現類似“全市(?。┱匍_防汛緊急會議”的謠言前幾年便已經在網絡上流傳,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多發(fā)季節(jié),,而且很多內容一樣,,只是把時間,、地點簡單替換了而已,。
“那幾天,不少人在朋友圈轉發(fā)暴雨的信息,,其中不少謠言也夾雜其中,。”小王說,,比如“成都繞城高速雙流北被淹沒,,出行請繞行”“德陽火車站廣場被淹,注意安全”等圖片,,就是幾年前的舊聞,,通過修改拼接,,當作現場圖傳播。
傳謠心態(tài):朋友圈虛擬“熟人社會”,,親友寧可信其有而轉發(fā)
不少網友表示,,面對“提醒式”謠言,實在不知該如何應對,,尤其很多是長輩出于關心轉來的:“我說是謠言,,我媽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大姨剛在群里轉了《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還被蒙在鼓里,!》,我就扔了一條《全世界的小龍蝦都被我們吃了,?這鍋不背,,但也不會停下吃》”“我曾經也嘗試辟謠,但他們視而不見,?!薄?/p>
這些謠言看似“無傷大雅”,但也會產生嚴重后果,。比如,,很多謠言與食品安全有關,出現過“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雞蛋”等,。謠言反復出現,,會給被中傷的企業(yè)造成經濟損失,也會給消費者帶來困擾,。據報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謠言就導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產品,,不少經銷商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