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謠” 徐 駿作(新華社發(fā))
“別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鐵站被淹”“多一人轉發(fā),,多一份希望”“擴散!擴散,!撿到一張準考證,別耽誤孩子高考”……近年來,這類看似是為人著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頻繁出現(xiàn),。不少讀者來信反映有許多貌似關心體貼的“提醒”,實則是一種推銷手段,,其中也不乏謠言,。編造這一類謠言的動機是什么?該如何治理,?記者做了相關調查,。
謠言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高度“貼近性”
“陸軍總醫(yī)院陳惠仁教授強調:熱檸檬可殺癌細胞,!”6月初,,在北京工作的劉女士的母親在家人微信群里轉發(fā)了一條養(yǎng)生帖,稱熱檸檬水只殺癌細胞,,甚至說這是醫(yī)藥領域有效治療癌癥的最新進展,,被證明能夠挽救所有類型的癌癥患者。養(yǎng)生帖還特別提醒“轉發(fā)十份給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條生命將會被挽救回來,。”
“如果熱檸檬水這么管用,,那醫(yī)生可以下崗了,!”性格耿直的劉女士在微信群里沒好氣地懟了一句。
記者通過搜索發(fā)現(xiàn),,所謂“熱檸檬水可殺癌細胞”的養(yǎng)生帖有幾個版本,,比如熱苦瓜水抗癌、熱鴨梨水能抗癌,,等等,。養(yǎng)生帖除了把“檸檬”替換成了“苦瓜”“鴨梨”,其余內容幾乎一模一樣,,而且都打著“陸軍總醫(yī)院陳惠仁教授”的旗號,。
事實上,就職于陸軍總醫(yī)院血液科的陳惠仁教授不堪其擾,,曾專門發(fā)表辟謠聲明:“所謂‘熱檸檬可殺癌細胞’的網(wǎng)文,,系有人假冒我的名義所為,,所配發(fā)的肖像照也不是我本人,請大家不要相信,!”
“別再喝了,!桶裝水開封3天后細菌增加227倍”“千萬記住桃子不能與西瓜一起吃,會產(chǎn)生劇毒”……劉女士無奈地告訴記者,,隔幾天父母就會給她發(fā)一些類似“善意提醒”的文章,。
這些謠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養(yǎng)生,,還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規(guī)等方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高度“貼近性”。
“全市防汛緊急電視電話會議,,晚上開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1998年那么大洪水)……出行千萬注意安全,。”7月2日,,在四川成都上大學的小王手機里彈出一條媽媽發(fā)來的微信,,并千叮嚀萬囑咐。這條帖子之后被辟謠了,。
通過梳理,,記者發(fā)現(xiàn)類似“全市(省)召開防汛緊急會議”的謠言前幾年便已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流傳,,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多發(fā)季節(jié),,而且很多內容一樣,只是把時間,、地點簡單替換了而已,。
“那幾天,不少人在朋友圈轉發(fā)暴雨的信息,,其中不少謠言也夾雜其中,。”小王說,,比如“成都繞城高速雙流北被淹沒,,出行請繞行”“德陽火車站廣場被淹,注意安全”等圖片,,就是幾年前的舊聞,,通過修改拼接,當作現(xiàn)場圖傳播。
傳謠心態(tài):朋友圈虛擬“熟人社會”,,親友寧可信其有而轉發(fā)
不少網(wǎng)友表示,,面對“提醒式”謠言,實在不知該如何應對,,尤其很多是長輩出于關心轉來的:“我說是謠言,,我媽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薄按笠虅傇谌豪镛D了《小龍蝦的致命真相:全世界都不敢吃,中國人還被蒙在鼓里,!》,,我就扔了一條《全世界的小龍蝦都被我們吃了?這鍋不背,,但也不會停下吃》”“我曾經(jīng)也嘗試辟謠,,但他們視而不見,?!薄?/p>
這些謠言看似“無傷大雅”,但也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比如,,很多謠言與食品安全有關,出現(xiàn)過“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雞蛋”等,。謠言反復出現(xiàn),,會給被中傷的企業(yè)造成經(jīng)濟損失,也會給消費者帶來困擾,。據(jù)報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謠言就導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產(chǎn)品,,不少經(jīng)銷商退貨,。
當然,比眼前顯性危害更嚴重的后果在于,,此類謠言看似溫情體貼,,實則誤導公眾。每一次的欺騙,,都將損害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消解公眾的善意和愛心。
危害不小,,為何這類謠言一再在朋友圈,、微博等平臺瘋轉呢?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徐敬宏分析,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是以“強關系”為主的,,“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親朋好友或同事,。在這里轉發(fā)謠言一般會被認為是出于關心,收到信息的人們往往會收起心中的防線,。在這樣虛擬的“熟人社會”,,謠言就會從這個“朋友圈”跳到另一個“朋友圈”,形成裂變式傳播,。
各種以提醒,、體貼形式傳播的謠言還抓住長輩“寧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轉發(fā),。一位孩子在外地工作的母親告訴記者,,今年1月,不少人受到了流感“侵襲”,,網(wǎng)上也流傳出許多相關謠言,,比如“此次的流感堪比當年的SARS”等。一看到類似網(wǎng)帖,,非常擔心孩子,,就趕緊轉發(fā)給孩子,也來不及去辨別消息真假,。
傳播者出于好心隨手轉發(fā),,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裝。記者發(fā)現(xiàn):有的謠言以“善意提醒”為名,,利用公眾善心,,讓人放松警惕;不少打著“科學實驗揭秘”“有圖有真相”“權威人士透露”等幌子,。另外,,還有的標題十分驚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