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子彈功勛工人吃不起抗癌藥 各方援手解決有望
他,曾是上海的一位普通工人,,身負機密使命來到戈壁荒灘,,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核心部件在他的手中誕生。因加工的最后關(guān)鍵三刀,又被稱為“原三刀”。他的名字叫原公浦。
如今,,這位85歲的“功勛工人”卻因為吃不起抗癌藥而又一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據(jù)新民晚報最新消息,,原公浦的藥費問題有望在近期得到解決,。
新民晚報記者實地走訪
原公浦和夫人
24日,新民晚報記者走進原公浦位于閔行區(qū)梅隴鎮(zhèn)梅隴一村一間60平米老公房的家里,,不足7平方米的客廳墻上掛著兩幅字和一張電視海報,,“原三刀”三個字直入眼簾,兩幅字分別是“黃河黃浦大勇大公”和“黃浦江邊男子漢蘑菇云下國公人”,,里面均藏著“公浦”兩字,。
原公浦腰挺得筆直、聲音響亮,、思格清晰,,安詳?shù)囟俗谝巫由希紫染团c記者娓娓道來他與原子彈的故事,。
“我的偶像是中國的保爾”
“你知道中國的保爾是誰嗎,?”原公浦笑著問新民晚報記者。
原來,,原公浦積極好學,,只有看書一個愛好?!栋岩磺蝎I給黨》是原公浦最喜愛的書,,書中的吳運鐸被稱為中國的保爾,是原公浦的偶像,,他也想成為那樣的人,。
我國“兩彈一星”元勛之一的錢三強曾形容他:“你是一顆螺絲釘,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他這顆螺絲釘,,當年手握的就是原子彈的“心臟”——鈾球。
關(guān)鍵的核心部件鈾球,,應(yīng)由最出色的車工來加工完成,。在眾多的優(yōu)秀車工技術(shù)選拔中,6級車工的原公浦技高一籌,。于是,,主刀加工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為此,,他承受了極大的心理壓力,。
這是一項“看不見的刀山火海”,,不僅要確保鈾球質(zhì)量達標,,還要避免產(chǎn)生中子輻射的臨界事故,加工鈾球的過程中,,會受到中子輻射的影響,,原公浦不得不穿上厚重的防護服,但加工標準不變,,加工鈾球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那些日子里,原公浦每天用同樣大小的鋼球練兵,,最后能達到一刀吃進去,,不用看就知道削下了多少。
回想起當年加工鈾球的最后三刀,,原公浦記憶猶新,。
原公浦當年的工作照
車一刀,停下來量一下尺寸,,然后進行第二刀,,再停下來仔細測量。車完最后一刀,,原公浦長長地松了一口氣,,癱坐在了椅子上,此時已是1964年5月1日凌晨,。檢查員報告:核心部件的精確度及尺寸等各項數(shù)據(jù)全部達到設(shè)計指標,。原公浦和他的同事們,用普通的機床,,加工出高精度的產(chǎn)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從此,,原公浦便有了“原三刀”的雅號,。
1964年10月16日,,羅布泊上空傳來驚天動地的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到這時為止,,原公浦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藥費危機
退休后,,原公浦離開奉獻了美好歲月的戈壁灘,,回到了上海。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向身體硬朗的原公浦患上了前列腺癌,還發(fā)生了“骨轉(zhuǎn)移”,。
原公浦服用的國產(chǎn)試驗藥
兩個版本的印度仿制藥
今年85歲的原公浦告訴新民晚報記者,,近年來為了控制前列腺癌病情的惡化,他需要長期服用抗癌藥,。一種美國進口的抗癌藥沒進醫(yī)保前需要3.5萬元一瓶,,相當于一個月的用量,現(xiàn)在進醫(yī)保后是1.5萬一瓶,,自費部分約6000多元,;中國仿制藥還沒上市,只在試用階段,,自己的試藥期已滿,,無法再免費試藥。所以目前只能吃3200元一瓶的印度仿制藥,,這個錢是自費的,。
除了抗癌藥,原先生表示自己眼睛和腎臟等也有疾病,,他在上海沒有大病醫(yī)保,,退休工資4260元,老伴3000多元,。老兩口目前每個月將近8000元退休工資顯得捉襟見肘,。即便加上每年數(shù)千元的各種補助在內(nèi),除去正常生活開銷外,,能夠用于看病的部分非常有限,。
多方救助正在進行中
同時,原公浦也表示,,社會各界對他還是很關(guān)心的,,各級政府、原單位等也對他進行過多次慰問,社會各界也對他進行過各種捐助,。
原公浦住房所在的梅隴第一居委會大門
梅隴一,、二、六居委黨總支孫曉華書記告訴新民晚報記者,,他不太說自己有多困難,,就是呼吁國產(chǎn)試驗藥能盡快上市并且能進醫(yī)保。逢年過節(jié)居委會都會給原公浦送米送油進行上門慰問,。
新民晚報記者獲悉,梅隴鎮(zhèn)鎮(zhèn)政府表示一定會盡最大努力幫助原公浦,,在各界合力下相信功臣的困難會得到妥善的解決,。
今天,上海市百將公益基金會給原公浦送上了慰問金和水果,。會長潘振秋告訴新民晚報記者,,基金會愿意將原公浦的藥費納入他們的“兩彈一星”資助項目中,可以全額負擔原公浦使用美國正版抗癌藥的6000多元自費部分,。原公浦正在考慮之中,。
原公浦小女兒告訴新民晚報記者,閔行區(qū)相關(guān)部門也正在和原公浦積極對接,,相關(guān)幫扶方案正在研究溝通中,。
“夫人是被我騙去大西北的”
原公浦15歲時從山東老家來到上海學徒,1956年,,原公浦所在的工具廠合并到上海汽車底盤廠,。原公浦入了黨,擔任了團總支書記,。一年后,,他認識了比他小5歲的上海姑娘郭福妹。兩人日久生情,。郭福妹的母親一開始反對女兒跟原公浦談戀愛,。當時,原公浦工資75.28元,,每月要寄20元給老家的父母,。郭福妹的母親看到他的質(zhì)樸、上進,、孝順,。漸漸松了口,她也希望女兒能幸福,。
1959年4月23日,,原公浦和郭福妹結(jié)婚了。三個月后,原公浦決定去大西北工作,。原公浦全身心撲在了學習,、工作中,連每年一次的探親假都放棄了,。再見郭福妹已是兩年半后,。
原公浦和郭福妹合影
原公浦具體做些什么工作,郭福妹并不知曉,,原公浦說不能講,。但郭福妹知道,肯定是對國家很重要的事,,所以她愿意為了支持丈夫,,忍受相思別離之苦。
1963年2月,,原公浦和郭福妹的大女兒出生了,。遠在戈壁灘的原公浦沒有親眼看到女兒出生。他想念郭福妹,,想見女兒,,就寫信給郭福妹,希望她去戈壁灘,,去他工作的地方,。基地的領(lǐng)導也常常敦促有家室的工作人員把妻子“騙”去,,不要把戈壁灘說得太苦,,等夫妻團聚了,大家才能安心工作,。原公浦響應(yīng)“號召”,,在信中說:“這里牛奶當水喝,騎著馬打獵……”這些說辭是大家統(tǒng)一的,。
郭福妹果然“上當”了,。她向單位申請把工作關(guān)系調(diào)去了原公浦那里??墒谴笈畠翰虐霘q,,郭福妹猶豫要不要帶女兒一起去。這時,,母親站出來了:“把孩子留在上海,,我來帶。那里到底是什么情況還不知道呢,,你們都要工作,,這么小的孩子怎么帶?而且孩子戶口留在上海,總比去那里好,?!惫C脻M懷感激,跟母親依依惜別,。
到了戈壁灘,,看到原公浦住的8平方米的小房間里僅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郭福妹哭了。這里遠比上海艱苦得多,,別說牛奶了,,連大米都限量供應(yīng),很多時候要吃青稞,、粗糧,。日子雖然艱苦,,但夫妻總算團聚了,。
2004年10月16日,原公浦在北京紀念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40周年大會上發(fā)言,。
1965年,,兒子出生了。懷孕7個多月的郭福妹獨自乘了三天的火車回上海待產(chǎn),,而原公浦總有忙不完的工作,,他之后又參與了第一顆氫彈和中子彈的制造。兒子剛滿月,,郭福妹又帶著襁褓中的兒子回到了戈壁灘,。
1994年原公浦退休,小女兒在原公浦退休回上海多年后,,才從甘肅回到了上海,。
雖然有時會感到委屈,但是郭福妹從來沒有后悔嫁給原公浦,,原公浦在郭福妹的心中,,永遠是那個質(zhì)樸、上進,、孝順的小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