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zhèn)長女拒絕重復母親的人生
安超一直認為社會科學研究跟個人的生命體驗是息息相關的,。她會關注到不同階層的女性,關注到民間養(yǎng)育,,繞不開她自己的生命經歷,。“會有更多來自小鎮(zhèn)的女兒像我一樣再次回到農村,,開始做母親和家族的口述史,。
幾年前,在寫博士論文時,,作為一位小鎮(zhèn)的女兒,,北京師范大學教師,、社會學者安超重返故鄉(xiāng),,走近了更多與她一樣具有“長女型人格”的女性。在田野觀察中,,她發(fā)現,,很多農村女性依然困在傳統(tǒng)性別的牢籠里。這些觀察被她寫進了《拉扯大的孩子》一書,。這種寫作,,努力去打破家族史和家庭教育理論的男性中心敘事,也讓她理解了和母親之間的文化鴻溝,,讓她“把自己再養(yǎng)大了一遍”,。小鎮(zhèn)長女拒絕重復母親的人生,!
三年前我曾就“小鎮(zhèn)做題家”的問題與安超有過一次長談。三年后,,經歷了更多故事和成長的我們就“母女關系”開啟了一段新的對話,。
《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劇照
這一次,安超向我展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一位來自農村的“50后”母親,,她用育兒背帶把孩子緊緊綁在身后,,背著孩子走向田間勞作;另一張是讀博時安超帶孩子去食堂吃飯的照片,,她和孩子的臉同時面向前方,。
在安超看來,兩張照片,,是兩種生計勞動與養(yǎng)育勞動的景觀,,也代表著女性與世界的關系發(fā)生了巨大轉向,一個往往背向世界,,留下模糊的背影,;一個選擇面向世界,與孩子一起闖蕩江湖,。
對于新一代母親來說,,她們已經不可能再回到母輩那樣的人生里面。
以下是安超的口述:
多子女家庭的“長女型人格”
我是出生在農村家庭的長女,?!伴L女”在父系傳承的傳統(tǒng)農村是很特別的一類群體。她們的出生往往被冠以原罪:她不僅在身體上讓母親受難,,還在文化上讓母親受難,,因為“生的不是兒子”。
因為我的出生,,我媽媽承擔了很多來自奶奶的敵意,。我媽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女性,又是備受父母疼愛的小女兒,,并不是逆來順受的人,,因此婆媳關系一直很緊張。奶奶把我?guī)Т?,但她對我也是又愛又恨,,總帶著一絲嫌棄、不甘和無奈,,我與她時時爭吵,,時時和好。我和媽媽、奶奶的感情都很復雜,,天生的血緣聯系讓她們不得不愛我,,但這種愛一開始就與她們自身的痛苦纏繞在一起。
在田野觀察中我發(fā)現,,在這種愛恨交織的目光下長大的女性普遍具有一種“長女型人格”,。她們往往在情感上孝順,在文化上反叛,。
一方面,,基于傳統(tǒng)社會所賦予的“原罪”標簽和對母親的愧疚,她們總是習慣性地為家庭,、家族事無巨細地“操心”,,以求得到母親更多的愛;另一方面,,在經過成長和反思之后,,她們對傳統(tǒng)秩序中的威權、不平等非常敏感和懼斥,,對真誠,、純粹的愛有深切的渴望,對自我表達和成長有執(zhí)著的追求,。我就是這種性格的人,,特別討人嫌、易吃虧,,但常常由于生命體驗的豐富深刻,,成為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的“寵兒”。朋友們也經常開玩笑說,,投身社會學是我的宿命,。
安超讀博時帶著孩子
我想講一講春香和美琳母女的故事。作為春香的大女兒和“小幫手”,,“50后”的美琳從小就承擔了很多家務,,分擔母親的勞動,但也得到了母親最多的苛責,。這好像已經成為一種惡性循環(huán):美琳越想得到母親更多的愛,,付出就越多,但同時苛責也越多,。美琳鼻子上有道疤,,是因為她小時候農活兒沒干好,,春香一扁擔打過去,,扁擔鉤子就刮花了她的臉。春香晚年癱瘓在床,在眾多子女中,,只有美琳端屎端尿地長年照顧母親,。但春香彌留之際,心心念念要見的還是自己的小兒子,。母親去世之后,,美琳對母親的愛怨無法釋然。
有一位類似處境的姐姐跟我訴說:“母親經常給我們講‘誰家的女兒怎樣怎樣’,,永遠給我們樹立好女兒的榜樣,。我總想讓她滿意,可她永不滿意,,覺得自己很失敗,,對不起父母,永遠愧疚,。我50歲了,,才想明白這些,之前的幾十年都在自責和愧疚中度過,,總覺得自己付出太少,。到現在,最近我想通了,,我也不再努力讓她滿意,,我接受了她對我永遠不滿意的這個事實?!?/p>
這不僅僅是發(fā)生在上一代女性身上的故事,。在今天的農村,很多女性依然困在傳統(tǒng)性別的牢籠里,?!?0后”的小梅在接連生了三個女兒之后,丈夫與她離了婚,,重新組建家庭生了一個兒子,。村里人的態(tài)度讓我尤為感慨:男人們似乎對小梅的丈夫格外寬容,而女人們對小梅的態(tài)度夾雜著同為女人的同情,、旁觀者的冷漠,、八卦的快感,還有一種優(yōu)越感,。小梅很為大女兒驕傲,,也對大女兒有很多期待,希望她能早點出人頭地,,找一個好夫婿,,然后把妹妹們都帶出去,。雖然家境窘迫,她始終把三個女兒打扮得非常體面干凈,。而三個女兒也有超于同齡人的敏感,、懂事和堅強。這是幸運呢,,還是不幸呢,?我說不清楚。
《小舍得》劇照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反思過母女關系:
“女兒對于母親來說,,既是她的化身,,又是另外一個人;母親對女兒既過分疼愛,,又懷有敵意,。母親把自己的命運強加給女兒:這既是驕傲地宣布她具有女性氣質,又是在以此為自己雪恥,?!?/p>
我深以為然。
被回避的身體,、愛情和性
如果說母女關系從一開始就是愛和怨相交織的,,到了女兒青春期的時候,母女之間的沖突可能會更強烈,。
而在縣城,,受到傳統(tǒng)觀念限制,圍繞著性教育的沖突呈現出隱秘復雜的面貌,。
一般來說,,對于女兒正在發(fā)育中的身體和成長中的情愫,父親只會委婉提醒,,讓女兒好好學習,,放學早點回家,不要跟男孩子有過于密切的來往,。父親更多地會讓媽媽來跟女兒講,。其實媽媽們也不會講,通常會用禁令來管束女兒,,比如強制她們剪短頭發(fā),,或是不讓她們穿凸顯身材的衣服去上學。
我自己也是這樣,。從小學到高中,,我頂著卷曲雜亂的短發(fā),一直被叫“假小子”,,我媽恨不得把我打扮成男性絕緣體,。上初中的時候,,班上流行看瓊瑤小說,女生人手一本,。我們幾個閨蜜常常湊錢買言情小說并秘密傳閱。我一般要等到深夜,,只有非常確定地探測到爸媽睡著了,,我才把被子捂上,打開手電筒開始看,。我的高度近視就是這么落下的,。有一天我被媽媽逮了個正著,訓誡的話劈頭蓋臉砸下來:“這是你該看的書嗎,?”書三下兩下就被撕掉了,。
《請回答1988》劇照
上一代人不怎么談愛情,并不代表孩子不知道,。農村孩子們會通過對自然界動物的觀察,、通過社會上的婚喪嫁娶等儀式、通過流行歌曲,、通過同輩交流等方式學習,。在城市,現在很多“70后”“80后”已經可以跟孩子坦然談論親密關系問題,,一些學校也有了社會情感等課程,,教孩子去認識自己的身體和親密關系。但是在縣,、鎮(zhèn)或者是農村,,兒童仍然缺乏性教育,老人和年輕父母也缺乏合理的教育資源去引導自己的孩子,。留守兒童更是這樣,,父母不在身邊,網絡資源是他們主要的學習渠道,。然而,,越是缺父母陪伴的孩子,他們就越需要代償性的親密關系,,就越要早戀,,與父母的沖突也就越大。
對女性來說,,親密關系的話題往往是跟閨蜜聊,,反而不會對母親說。
少年時期母女的相處模式是有一定延續(xù)性的,。被母親撕毀言情小說的女兒,,很可能因此失去信任感,,并且覺得親密關系是羞恥的、是不可談的,。有過這樣的經歷,,她會期待自己在母親面前是純潔的,并以此討好母親,、回避沖突,。而且,青春期女孩的愛情意識,,往往伴隨獨立成長意識高漲,,保持“秘密”本身就是對父母的反叛。關于親密關系的對話,,一般要在對話雙方相互理解,、彼此平等的情況下才會展開。當你知道對方不會做居高臨下的道德判斷的時候,,才肯敞開心扉,。媽媽身上的某種天然權威,會讓女兒很難自如地去談論和分享,。
年輕母親的“壓縮餅干”困境
母女關系中,,還有一個階段的沖突也很激烈,就是兩代母親一起帶孩子的時候,。
各種細節(jié)沖突的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都是些小事。我剛生完孩子的時候,,我媽喜歡用一沓沓的棉質尿布,,理由是不捂悶孩子的屁股,不容易起痱子,,而且尿布循環(huán)使用更便宜,。她考慮更多的是外孫的健康和經濟成本。我就堅決用尿不濕,,因為清洗晾曬尿布太費勁兒,,晚上孩子綁著尿不濕不用總是起身照顧,白天我才能有點精神讀書寫作,。我更在意時間成本,。
背著孩子勞作的農村婦女
我在田野觀察中也經常聽到這樣的爭吵:“以前的女人生完孩子沒多久就能下地干活兒了,你們怎么這么嬌氣,!”“你看,,以前哪個家里不是孩子一窩一窩的,不也都養(yǎng)大了嗎,,你們一個孩子反而都伺弄不好,!”但年輕母親就會毫不客氣地懟回去:“我為什么要自找苦吃,,身體落下毛病還是得自己受!”“一窩一窩那是養(yǎng)豬,,不是養(yǎng)娃,!”兩代母親互相不理解、互相看不順眼,,雖然她們同處一個物理空間,,但事實上不在同一個文化、情感頻道上,。當然,,這是一種“進步”,,就是女性進入了公共領域,,不甘心只在家庭私領域里“圍著灶臺和孩子打轉”。
一個奇怪的問題是,,為什么現代“母職”看上去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加持,,卻沒有變得更輕松?
以前很多單位和工廠都有自己的托兒所,。小時候我就在媽媽廠里的托兒所里待過一陣子,,我媽上班不忙的空當,還能下來看我?guī)籽?。托兒所的老師也是一個大院的,,互相熟悉,非常放心,。但隨著國有企業(yè)改革,,企業(yè)都只保留了經濟生產功能,托育,、養(yǎng)老等功能被剝離出去,,成為市場化的一部分。一旦公共保障體系不到位,,老百姓又支付不了昂貴的市場化托育成本,,“母職”就變得格外艱難。
我有位訪談對象是縣中的老師,,帶的是畢業(yè)班,,還是班主任。她回憶孩子一歲時當“背奶媽媽”的經歷,,每天早上5點起床給孩子哺乳,,同時要擠奶留存在冰箱里供孩子喝。每天她匆忙吃完早飯,,6點半就要趕到學校里,,監(jiān)督學生早操,、早讀,然后備課,、上課,。課間她需要躲在廁所里擠奶留存,否則就容易漲奶,、回奶,,造成奶水量不足。中午她急匆匆趕回家哺乳,,吃完飯再急匆匆趕回學校,。晚上回家要替下疲憊的老人,接力帶孩子,,等孩子睡覺了,,她才能繼續(xù)批改作業(yè)??周而復始,“根本不知道怎么熬過來的”,。
《小歡喜》劇照
我經常想,,為什么我們的經濟生產、技術進步走向高峰,,但是我們的養(yǎng)育活動,,或者說人的再生產仍然困難重重?我把這種時代處境叫作“壓縮餅干”困境,?!皦嚎s餅干”的特點是應急、濃縮,、標準化,、不好吃。還有一個社會學名詞叫“壓縮現代化”,,就是作為后發(fā)現代化國家,,我們得“加速度”趕超。在壓縮現代化的背景下,,很多人的工作都處于一種需要無限投入,、需要即時回應的快節(jié)奏狀態(tài)。往往對一個小家庭來說,,就是爸爸下不了班,,媽媽也下不了班。
去年,,克勞迪婭·戈爾丁憑借《事業(yè)還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大家對“母職懲罰”“職場媽媽不下班”這些司空見慣的現象視若無睹的時候,克勞迪婭用實證數據進行了有力的說明,。她提出了“貪婪工作”(greedywork)的概念,,就是說工作時間最長、時間靈活度最低,、需要隨時待命的職位在市場上薪酬最高,。克勞迪婭明確提出,,美國社會工作結構和照護制度出了問題,,是通往公平競爭環(huán)境的最后障礙。
《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在我看來,,家庭里的照顧工作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貪婪工作”,,但它是沒有薪酬的。
“母職”這個詞的產生,,就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從母愛到母職,意味著母親既作為個體也作為整體,,其價值不再以“神圣”的名義被理所當然作為“剩余價值”剝奪,,母親的養(yǎng)育和照顧勞動逐漸被自己,、被家庭,、被社會、被市場承認和補償,。
性別平等問題,,不只關乎女性福祉,關乎的是人的再生產,、經濟生產能否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福祉問題,、人類福祉問題,是必須正視和解決的問題,。
母親和女兒,,都可以成長
我手機里有兩張照片,時空不同,,但放在一起比較特別有意思:一張是一位來自農村的“50后”母親,,她用一種特殊的育兒背帶把孩子緊緊綁在身后,背著孩子走向田間勞作,;一張是我讀博時帶孩子去學校食堂吃飯的照片,,我選擇市面上年輕父母常用的前置型育兒帶,當然也得緊緊綁在身上,,但我和孩子的臉同時面向前方,。兩張照片,是兩種生計勞動與養(yǎng)育勞動的景觀,,也代表著女性與世界的關系發(fā)生了巨大轉向,,一個往往背向世界,,留下模糊的背影;一個選擇面向世界,,與孩子一起闖蕩江湖,。
怎么會有這種差別?在社會學里,,這代表生計勞動與養(yǎng)育勞動是相容還是互斥的關系,。兩個時代相同的是,大部分女性仍然要同時承擔“討生計”與“帶孩子”兩種勞動,,需要與孩子“捆綁”在一起,。不同的是,傳統(tǒng)母親生計勞動與養(yǎng)育勞動可以同時在場,,現代女性不行,。以前農村這樣的場景很常見,孩子在背帶里歪著頭沉沉睡去,,母親手里不停地做著田間或者家里的活計,。但對現代職場女性來說,工作場所和家庭幾乎已經完全分離了,,你帶著孩子去辦公室工作一天試試,,回來飯碗可能就不保了。現在高鐵車廂里“熊孩子”吵鬧一下都要上熱搜,,公共場所可以容納“熊孩子”的育兒空間是很少的,,更何況職場。
現在的工作結構對女性來說,,生計勞動與養(yǎng)育勞動在時間和空間上往往是分離,、互斥的,在缺乏育兒人手和社會支持的情況下,,女性就陷入了兩難,。
《你味理,我愛你》劇照
這兩代人的區(qū)別在于她們與孩子,、與公共世界的關系,。
傳統(tǒng)母親往往是托舉者的角色,托舉著丈夫和孩子走向公共世界,,她們自我的面孔是模糊的,,也羞于在公共世界露出正臉,她們是丈夫的妻子,,是孩子的母親,,是嫁出去的女兒,是別人的姐妹,但很難是她們自己,。她們的雙重勞動為家庭做出巨大貢獻,,但由于無法經濟獨立,仍然要通過帶孫輩的育兒勞動,,換取養(yǎng)老資源,,換取兒女的“孝順”。但傳統(tǒng)家族的家族倫理秩序解體了,,“婆婆”失去了家庭女性大家長的權威地位,,沒有血緣和感情基礎的婆媳關系難以維系,尤其是農村老年女性,,在沒有經濟收入的情況下,,晚景可能是凄涼的。社會學家笑冬就把這一代女性叫作“最后一代傳統(tǒng)婆婆”,。
“70后”“80后”以及更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輕女性,,她們選擇與孩子一起直面世界、闖蕩世界,。她們不愿意再做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不愿意“母憑子貴”,不愿意躲藏在任何人的背后,,成為某人的附庸和影子,。她們不再是冠夫姓的某某氏。由于很多人是獨生子女,,她們獨享了家庭的資源和寵愛,,在物質更為富裕,、教養(yǎng)環(huán)境相對平等寬松的氛圍下長大,,更難被物質利益所誘惑,被威權所壓服,??梢哉f,她們已經不可能再回到母輩那樣的人生里面,。
女性開始拿起筆為自己立傳,、為母親立傳、為時代立傳
我一直認為社會科學研究跟個人的生命體驗是息息相關的,。我會關注到不同階層的女性,,關注到民間養(yǎng)育,繞不開我自己的生命經歷,。在某種程度上,,我寫《拉扯大的孩子》,是想要把自己再養(yǎng)大一遍。我媽媽對我的養(yǎng)育是,,她愿意給我提供一切資源和支持,,不希望我再走她過去的路。如果說這是一種私人領域的母女關系,,那么寫作和研究讓我走近了更多相同處境的女孩子,,和她們建立起了一種超越私人關系的女性情誼。不僅是女性讀者,,還有男性讀者讀到我的故事,,輾轉找到我,跟我傾訴他們的故事,。這種陌生人之間相互信任和療愈的關系也是珍貴的,。
《剩者為王》劇照
雖然博士論文以自我家族為研究對象有很多爭議,但是我始終為自己而驕傲,。因為我做的家譜有女性的名字,,記錄的歷史有女性的故事,也把自己的成長經歷草蛇灰線,、埋梗其中,。當它出現在很多人的書房里,出現在圖書館里,,被認真地閱讀,、討論和批判,我在這個世界留下了活過的印記,。
越來越多的女性正拿起筆為自己立傳,、為母親立傳、為時代立傳,。我與一位女性朋友討論,,為什么安妮·埃爾諾的“無人稱自傳”小說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埃爾諾的敘事特別零碎,、散亂,、跳躍、無厘頭,,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沖突,,也沒什么起承轉合的寫作技巧,其獨特價值在哪里,?朋友的話大大點醒了我:就是這種敘事形式本身,,是真正現實主義的,因為現實生活就是碎片,。
我還讀過一本書《僅你可見》,,也很有意思,,是一位女性作家給虛構的X先生寫的88封情書,她沒有一封情書直接表達對X先生的愛,,大多都在記錄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最后還說“我不知道我愛不愛你,,你就是我自身之存在”,。女性不再被動等待男人示愛,而是主動示愛,,但又不為愛所困,,因為“自身之存在”同等重要。
《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
你看,,覺醒了的現代女性多么有意思,。比起敘事內容,這些形式本身就是具有革命意義的,,更何況,,女性作者就是這些故事的導演、編劇和主演,,她們不討好讀者,,對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都不討好,完完整整記錄和實現了自我,,這不就是人的主體性和生命存在意義的體現嗎,?
今天我們談論母女關系,談論母女之間的相互理解,,不是必須有一個儀式性的和解才叫和解,,也不是非和解不可。
對于我自己來說,,這種“和解”首先是能夠給予母親經濟上的支持,,讓她能夠生活得更好,因為上一代人在金錢上特別沒有安全感,。再就是當我理解了兩代人之間不可彌合的文化鴻溝,,而這種鴻溝不完全是我們各自的原因之后,就不會再跟她做無謂的口角之爭,,也不會被情緒所左右,因為我已經在自己的努力下“長大”了,。我也不再執(zhí)著于從別人那里得到無條件的愛,,在某種意義上,我長成了自己的母親,,也是自己的女兒,。
《人世間》劇照
我始終覺得人是可以成長的,。母親們也有機會離開她自己的世界。
比如年輕人在北京工作,,母親們有時也會離開自己熟悉的農村或小鎮(zhèn),,到城市里經歷一個艱難的再社會化的過程,當她們體會了北京的堵車,,學會了轉乘公交,、地鐵,學會了叫外賣??體會城市生活的高強度競爭,、不易和豐富多彩后,,也會理解女兒。同時,,也會有更多來自小鎮(zhèn)的女兒像我一樣再次回到農村,,開始做母親和家族的口述史。在這個過程中,,母女開始走向對方,,去看看對方的世界,完成壓縮現代化過程中沒有完成的文化現代化,、情感現代化,。小鎮(zhèn)長女拒絕重復母親的人生!
5月23日,,深圳文博會現場迎來眾多觀眾,,他們紛紛在山東展區(qū)的菏澤牡丹造景前拍照留念。文博會不僅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更是參展商促進交易的重要平臺
2024-05-26 16:33:03山東這個小鎮(zhèn)電吉他出口占全國四成李宗偉在接受鳳凰網采訪中,回顧了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2012年,。彼時,,他不僅面臨著能否挺進倫敦奧運會決賽的嚴峻考驗,而且在賽事前兩天,,他在倫敦的訓練場上竟無法進行任何有效練習
2024-04-24 15:32:42李宗偉:2012年是人生最痛苦的時間原標題:黃子韜被外國知名DJ“小馬丁”拒絕同臺,!本人直播回應搜狐娛樂訊 20日,黃子韜原定今晚7點參加音樂嘉年華,,和外國知名DJ“小馬丁”Martin Garrix合作一首歌
2024-04-21 09:38:04黃子韜回應被拒絕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