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什么意思,!驚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通常在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到來,。這個時節(jié)意味著天氣回暖,,春雷始鳴,冬眠的動物被驚醒,。蟄是藏的意思,,表示冬天隱藏在地下的生物開始蘇醒。
驚蟄標志著仲春時節(jié)的開始,,氣溫逐漸回升,,春雷萌動,昆蟲結束冬眠,,開始活動,。《夏小正》記載:“正月啟蟄,,言發(fā)蟄也,。”萬物復蘇,,桃花綻放,,黃鸝鳴叫,燕子歸來,,這些都是春天的象征,。晉代詩人陶淵明曾寫道:“促春遘時雨,始雷發(fā)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p>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這描述了進入仲春后,,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景象,。此時各地天氣轉暖,雨水增多,,大部分地區(qū)進入了春耕季節(jié),。
驚蟄與農歷沒有必然聯系,每年3月4日至7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這一時節(jié)常有諺語預測天氣變化,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開”,、“冷驚蟄,,暖春分”等?,F代氣象科學解釋說,驚蟄前后偶有雷聲是因為大地濕度漸高,,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濕熱空氣勢力較強和活動頻繁所致,。
古時驚蟄被稱為“啟蟄”,《夏小正》中提到“正月啟蟄”,。漢景帝時期,,為了避諱而改為“驚”。唐代以后,,“啟蟄”的名稱重新使用,,但大衍歷再次采用“驚蟄”并沿用至今。日本在貞享改歷后也開始使用“啟蟄”,。
驚蟄期間,,南方暖濕氣團活躍,氣溫明顯回升,,農業(yè)生產進入關鍵時期,。民間習俗中,人們會進行各種除蟲儀式,,如客家地區(qū)的“炒蟲”活動,,以達到驅蟲的目的。
驚蟄對農忙有著重要意義,,被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中有“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的描述,。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jié),,春耕不能歇”。華北地區(qū)的小麥開始返青生長,,江南地區(qū)小麥拔節(jié),油菜見花,,需要適時追肥和灌溉,。華南地區(qū)則需抓緊早稻播種,并做好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開始萌動,果樹也需要施好花前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