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烈日當空,,在古代中國,,酷熱的盛夏總是讓人難以忍受,。南宋淳熙七年(1180),在廣東擔任常平提舉的楊萬里遭受了暑熱的侵襲,。作為一名江西人,,他對南土粵地的氣候適應能力比北方同僚稍好一些,但也受不了夏天的炎熱,,尤其是在夏至前后,。于是,年過半百的楊萬里拿出了中老年消暑秘技——搬把小板凳,,找個涼快地方搖蒲扇,。然而,廣東的夏天似乎免疫了所有“陰涼抵御”,,楊萬里一邊搖蒲扇,,一邊拎著馬扎到處找納涼的地方,卻終究無果,。由于夏至的白天格外漫長,,搖蒲扇的手都酸痛起來,只好停下歇歇:“我不搖扇子不是因為我待的地方?jīng)隹?,實在是因為手累了,,搖不動啦!”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被認為是“陽氣最甚”的一天,。雖然漫長的白晝帶來了難耐的暑熱,但對古人而言,,這額外延長的白晝也是上天賜予的珍貴勞作時光,。元代胡炳文的《二十四氣論》解釋道:“夏至,巳陽極,,故曰至,;午陰于此生,亦曰至,?!币虼耍跋闹痢钡摹爸痢庇袃蓪觾?nèi)涵:既指陽氣發(fā)展到極盛,,也指陰氣的悄然到來,。由于地球自轉(zhuǎn)時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公轉(zhuǎn)的永不停歇,一年中晝夜時長便出現(xiàn)了周期性的長短變化,?!跋闹痢奔吹厍蚩拷h日點的那一天。在沒有精確計時工具的古代,古人通過測量每天日影的變化情況,,精準確定了一年中“夏至”的時間,。
東漢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記載了一則祖父應郴的故事:應郴擔任汲縣縣令時,在夏至這天請手下主簿杜宣來家中吃飯,。當時宴飲的房間北墻上掛了一把長弓,,由于夏至產(chǎn)生的特殊日影效果,投射在酒杯中的樣子就像一條蛇在酒中游動,。杜宣十分驚懼惡心,,卻又礙于上司的宴請,不敢拒酒掃興,,只好強忍不適將這酒水和“蛇”一起吞進了肚子,。當天回家后,他覺得肚子疼痛難忍,,多方求醫(yī)問藥也不見好轉(zhuǎn),。應郴聽聞下屬生病,便去探望,。他向杜宣問起病因,,杜宣表示:“那天在府上吃飯時,我好像把一條蛇吞進肚子里了,,所以十分害怕,。”應郴回到府中思考良久,,抬頭看到掛在墻上的長弓,,立即明白了緣由,請人將杜宣載來,,又在原來的位置設酒,,并告訴杜宣:“你看到的蛇,其實是這把弓的影子,?!倍判男氖碌玫介_解,,病立刻好了,。這就是后世常說的“杯弓蛇影”的故事。
太陽直射點的變化不僅帶來晝長夜短和日影變化,,還帶來了太陽輻射的增強,。豐沛的熱量促進了動植物的生長,也帶來不可忽視的隱患,?!逗鬂h書》中記載,為了保佑作物在夏日生長良好、無病無災,,百姓會在屋門上懸掛特定的裝飾物,。這種做法延續(xù)到漢代,逐漸固定在五月初五,,成為端午節(jié)懸掛艾草,、紅繩等物習俗的由來。同時,,古人也規(guī)定從夏至開始禁止燃燒大火,,如冶煉、燒炭等需要燃火的工作也被禁止,,直到立秋才允許重新開工,。
夏至前后,農(nóng)作物進入快速生長的關鍵期,,這也意味著農(nóng)事工作的繁重,,尤其是旱澇問題。宋人葉適的《禱雨題張王廟》中描述了農(nóng)民面對干旱的無奈:“夏至老秧含寸荑,,平田回回不敢犁,;群農(nóng)無計相聚泣,欲將淚點和干泥,?!蓖瑯樱募居晁^多也會形成嚴重的水災,。元代詩人方回的《苦雨詩》中描繪了大雨從四月一直下到五月的情景,,導致城市中的米價飛漲,社會恐慌,。
盡管夏至白晝足夠長,,古人猶嫌不足。楊萬里在夏至時節(jié)寫下對風調(diào)雨順的慶幸:“清酣暑雨不緣求,,猶似梅黃麥欲秋,。去歲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禱汗交流,?!睏钊f里在零陵縣丞任上時遇到過嚴重旱災,后來旱情終于退去,,迎來了一個雨水豐沛的夏至,。他在詩中調(diào)侃往日困境:“去年這時候禾苗都快死光了,我們忙著到處拜神,,那叫一個汗流浹背??!”夏至日不僅農(nóng)人需要忙碌,官員們也有新的工作,。古代非常講究行刑的時間,,春季不宜殺生,所以要判決案件都會選在秋冬季進行,。不過,,若是要將所有案件都積壓到年尾,不免影響政務運轉(zhuǎn),。東漢和帝時,,有官員提出夏至日后已有陰氣滋生,可以決斷一些小案件,。這一建議被采納并詔令各郡國,。到安帝在位時,時任司徒的魯恭提出,,如果從夏日就開始處理案件,,地方官會從春日就開始抓人拷問,嚴重影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希望將這一詔令廢除,。鄧太后主政時,,大臣們紛紛認為應當恢復以往冬日斷案的制度,最終廢除了自夏至起斷決小案的規(guī)定。除了工作之外,,古人也會利用夏至的長晝進行娛樂活動,。白居易選擇在夏至大快朵頤。在給友人劉禹錫的詩中,,他回憶起十三年前兩人在蘇州時吃到的夏至筵席:嫩竹筒裝著的粽子清香撲鼻,炙烤鵝肉酥脆鮮美,,臨水樓臺上多是管弦之聲,家家戶戶都擺有醇香美酒,。夏至日還有其獨特美食,,民間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清乾隆年間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城中的人會在夏至這一天吃涼面,蔚然成風,。除了面條,古人在夏至還有更精致的消遣美食——荔枝,。明代的鄧云霄感嘆:“何物能消暑,?盤中絳雪甜,?!?/p>
楊萬里則選擇與友人相伴出游,。一年夏至,,已近晚年的楊萬里與沿溪水邊一邊乘涼,一邊觀賞山色,,甚是暢快,,一度埋怨夜晚為何要來催促:“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楊萬里一生留下了兩萬余首詩歌,,由于重視對心境與環(huán)境的細微把握,讀來全無索然之意,。他無意在官場追逐功名,,卻將生命的筆觸細膩地鋪展在每一個平凡的光影瞬間——田間農(nóng)夫的汗滴,、搖扇避暑的倦意,、溪邊暮色的微涼,,乃至一場久旱逢甘霖后的自我調(diào)侃,。這些點點滴滴的生活閑趣使他在語文課本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接天蓮葉無窮碧”“兒童急走追黃蝶”“梅子留酸軟齒牙”。無論忙于農(nóng)事,,還是出游納涼,、品嘗美食,,面對這個珍貴的白晝,古人總有精心雕琢,、將其過出滋味的辦法,。在有限的日照中,古人以汗水丈量土地,,以心神體味節(jié)序,將“長”轉(zhuǎn)化為“深”,。那份對光明的極致珍重,,源于生存的必然,,亦成就了生命與天時深刻共鳴的韻律,。而今,當電燈輕易撕破黑夜的帷幕,,將時間延展為觸手可及的“無限”,,我們是否還能尋回那份對每一刻“當下”的敏銳感知?在這個夏至日的光影中,,自有我們自己的解答,。
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陽氣最盛的一天,,也標志著盛夏時節(jié)的開始。此時新麥收割完畢,,秋季農(nóng)作物播種完成,,進入秧苗管理期。高溫天氣讓家中主要勞動力的男人干體力活時消耗更大
2025-06-20 09:18:47男怕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