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現(xiàn)實中可能無法獲得的掌控感和影響力,在虛擬空間被“拉滿了”,,這種權力感帶來的情緒價值就是“團播”的核心魅力,。畢竟短劇的“爽感”還需要追到大結局才能獲得,但在“團播”隨時都可以信手拈來。如果說短劇是編劇造的夢,,觀眾始終是局外人,,那“團播”就是讓觀眾自己寫劇本造星,成本不過是一個“嘉年華”,。
“團播”提供的情緒價值也更為精準和個性化,。一檔選秀節(jié)目的風格可能較為固定,但“團播”是風格萬花筒,,聲光電效果的多元組合下,,國風、奇幻,、酷炫等各種風格需求都能滿足,。主播的人設標簽也更廣泛,“陽光少年/冷酷帥哥/鄰家妹妹/成熟姐姐”等標簽全覆蓋,,精準狙擊多元審美,,更容易吸引不同喜好的觀眾“入股”,粉絲總能找到“對胃口”的那個選手,,甚至“博愛”整個團,。
相較于傳統(tǒng)娛樂圈的追星方式,“團播”主播往往起點更“素人化”,,距離感更小,,降低了接觸偶像和參與娛樂的門檻。這也為觀眾和參與者提供了一種壓力更小的追星方式,。只要打賞就能獲得快樂,,主播通過實時的反饋調(diào)整讓觀眾獲得情緒價值,觀眾也在主播自身的成長中獲得滿足和欣慰,。在“培養(yǎng)”直播“偶像”的過程中,,觀眾能切切實實看到自己的參與和貢獻。直播公司也通過這種“去中心化”的造星模式,,強調(diào)主播的成名路徑更多依賴于觀眾的直接支持,,而非傳統(tǒng)經(jīng)紀公司的包裝和資源壟斷,這在形式上也滿足了年輕人對“公平”和“努力可見”的期待,。加之通常情況下,大部分觀眾的打賞數(shù)額都較小,,心理負擔也較輕,,總體而言是一種輕量化的追星方式。
享受情緒價值的人很快樂,,但是提供情緒價值的人往往不會,。在社交平臺上看到很多“團播”小主播的自述帖子后,我也看到了將其作為圓夢職業(yè)的年輕人的不易。日均工作時長普遍超過12小時,,長期晝夜顛倒,,身體損耗大,分成機制不公,,職業(yè)周期短暫,,被觀眾情感依賴……很多青春靚麗的年輕人希望通過直播圓自己一個偶像夢,在屏幕亮起時享受人聲鼎沸,、眾星捧月帶來的短暫快樂,,在屏幕熄滅后陷入迷茫和空虛。當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被困在往復循環(huán)的舞蹈動作中時,,是否真的能得到內(nèi)心豐盈和個人成長呢,?
細細審視時下最受年輕人追捧的事物,從寵物到Labubu,,從短劇到“團播”……好像萬物都離不開一個“情緒價值”,,人們總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不由得想,,當有一天“團播”的舞臺創(chuàng)意枯竭,,主播不再足夠“吸睛”,年輕人是否會再度遷徙,?或許,,比追問風口更重要的,是看清每一輪娛樂消費中,,年輕人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中國人到了一定年紀,,血脈中的一些特質就會覺醒,這不僅體現(xiàn)在種菜,、天冷自覺穿秋褲等生活細節(jié)里,,也體現(xiàn)在“攢破爛”這條小眾賽道上
2025-04-25 08:49:48這屆年輕人為啥迷上攢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