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
——充分發(fā)揮文化在“一帶一路”中的作用
作者:張麗君、于倩(均系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一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中國逐漸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為解決全球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加強區(qū)域合作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并且已經發(fā)展為一種趨勢。共建“一帶一路”,,正是中國政府基于這樣的國際形勢新變化而提出的倡議,,旨在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加強合作,、共克時艱,、共謀發(fā)展,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由上海歌舞團創(chuàng)作的舞劇《朱鹮》亮相紐約林肯中心,。新華社發(fā)
“一帶一路”不僅僅是一條經濟貿易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之路,,它用文化將歷史與現在,、中國與世界聯系在一起,減少不同文明間的沖突,,從而為沿線各國長期的合作與繁榮打下堅實基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無論是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還是建筑工藝、民俗風情,,都是我們寶貴的財富,。中華文化蘊含的包容、合作,、求同存異的思想,對“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至關重要,。
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擴大對外文化交流,,通過文化創(chuàng)新有效轉化文化資源,積極發(fā)展文化產業(yè),,輸出我們的文化產品,,都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應通過文化交流的形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好地往來合作,,推動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的形成。
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夯實“一帶一路”民意基礎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能夠順利推進的社會基礎和民眾基礎,可以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眾的友誼,,進而推動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最有效、最受歡迎的橋梁和紐帶,。我國邊境地區(qū)2300多萬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近一半,其中有30多個民族與周邊國家同一民族毗鄰而居,。這不僅為中國對外交流提供便利,,也是全面對外開放、民心相通的優(yōu)勢所在,。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們要利用好這個優(yōu)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