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昌平發(fā)現(xiàn)傅作義長城抗戰(zhàn)指揮所舊址
老房年久失修,內部破敗不堪
在老房門前,,楊廣全老人向賈元良講述傅作義將軍抗戰(zhàn)時期的故事
長城抗戰(zhàn)網(wǎng)創(chuàng)辦人賈元良近日調查發(fā)現(xiàn),,昌平區(qū)興壽鎮(zhèn)肖村一座極為尋常的老房子,竟是1933年傅作義將軍參與長城抗戰(zhàn)的指揮所舊址,,多位當?shù)乩先藢@段歷史有所耳聞,。專家認為,這樣的老建筑極具歷史親切感,,望其得到妥善保護,。
探訪
迎擊日軍進犯北平
傅作義借民宅做指揮所
肖村距安定門約25公里,與小湯山相鄰,?!侗本┦胁娇h地名志》記載,肖村元代已建村,,稱西柳,,清代以姓氏改稱肖家村,后演變?yōu)榻穹Q。近日,,在民間抗戰(zhàn)史學者賈元良先生的指引下,,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肖村,在成片的新建民房中,,找到了一座其貌不揚的老房子,。
“傅作義將軍當年就是在這里指揮抗戰(zhàn),而這是老宅僅存的一座房屋……”賈元良指著老房子對北青報記者說,。
老房子坐北朝南,,由青磚砌筑,房基處壓著長約1.5米的條石,,坡頂覆蓋灰瓦,,瓦間的荒草像是長期無人清理。北青報記者繞到老屋南側,,呈現(xiàn)出年久失修,、破敗不堪的景象,古樸的木質窗欞和門板尚存,,但窗戶紙多已殘破,。推開木門步入老房,室內光線昏暗,,凌亂堆放著一些雜物,,房柱和梁架均為木質,屋子里有火炕,,但現(xiàn)已無人居住,。
據(jù)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傅作義將軍》一書記載,在長城抗戰(zhàn)中,,傅作義將軍為第七軍團總指揮,,指揮第五十九軍、六十一軍,,負責察北方面的防務。1933年4月30日傅作義奉命率領部隊開往昌平一帶增防,。全軍于5月1日到達昌平,。在一系列備戰(zhàn)布防中,軍團指揮所設于小湯山東北的肖村,。長城抗戰(zhàn)的最后一場惡戰(zhàn),,自此拉開帷幕。
據(jù)賈元良先生考證,,1933年5月21日至23日,,傅作義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軍,在當時懷柔西北的牛欄山一線構筑陣地阻擊日軍。此戰(zhàn)擊斃日軍246人,,傷敵660余人,;中國官兵陣亡367人,傷484人——那場戰(zhàn)役,,剎住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阻止了日軍向北平進犯的步伐,為長城抗戰(zhàn)最后一仗,。傅作義將軍應在肖村的指揮所停留了十多日,。
賈元良呼吁,有關部門應將這處老房子妥善保護起來,,因為它見證著抗戰(zhàn)歷史的篇章,,見證著傅作義將軍在1933年率部抗日,保衛(wèi)北京的戎馬生涯,。
講述
為答謝楊家協(xié)助作戰(zhàn)
傅作義臨別贈送匾額
肖村村民68歲的楊廣全告訴北青報記者,,這間老房子是老楊家的,雖然看上去有些破舊,,但下雨不漏,,估計有一二百年歷史。聽老輩人講,,1933年抗擊日軍進犯北平,,傅作義將軍把指揮部設置在他家。楊家那時有六七十口人在一起生活,,算是當?shù)卮髴?,宅院內還有私塾、書房,,能提供給作戰(zhàn)指揮人員較大的生活,、辦公空間。他家祖上靠務農(nóng)為生,,家庭成分比較簡單,,軍隊選擇他家作為指揮所也比較安全。
楊廣全回憶說,,楊家宅院曾經(jīng)是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家族院落,,但后來隨著家族變遷、房屋翻新,,過去的老宅只留下眼前的這一座老房子,。
在肖村,北青報記者還找到了楊家另外一位后人,,77歲的楊品才老人,。他聽族中老輩人講,,1933年,傅作義將軍帶領部隊抗擊日軍,,將指揮所設置在他的八大爺楊秀亭家,,楊家把最好的房屋借給部隊使用。為防日軍空襲,,部隊在院子里還挖了防空洞,,但現(xiàn)已無存。
據(jù)楊品才回憶,,在他兒時見過一塊黑色的實木橫匾,,掛在楊家大院的門樓上,從左至右書寫“六世同堂”四個鎏金大字,,題字人張冠武,。此匾是戰(zhàn)斗結束、傅作義將軍離開肖村時所贈,,由此可見楊家在當時人丁興旺,,而且軍民相處融洽。遺憾的是,,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村里的生產(chǎn)隊將楊家的門樓拆除,這塊匾額自然被拿下,,傳說題字被抹掉,、木料用來打了家具。
專家
保護好真實的歷史建筑
比建博物館更具價值
抗戰(zhàn)館研究員張量介紹說,,1933年1月至5月,,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熱河(今分屬遼寧、河北,、內蒙古),,長城的山海關、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灤東等地的作戰(zhàn),史稱長城抗戰(zhàn),。長城抗戰(zhàn)尚存不少戰(zhàn)斗遺址,,但傅作義將軍的指揮所他并未實地走訪過。
就目前所掌握的信息,,張量判斷,前方戰(zhàn)斗吃緊,,軍隊將領不可能新建指揮所,,一般都是利用老鄉(xiāng)家的房屋,。通過收集當?shù)卮迕竦目谑鍪罚Y合為數(shù)不多的文獻記載,,加以對建筑遺存的實地考察,,應該說學者的考證可信度較高。
張量還談到,,像這樣和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建筑物,,能保存下來最好。因為真實的歷史遺存具有很強的現(xiàn)場感和親近感,,對于抗戰(zhàn)史研究來說,,這比建一座新的博物館更具價值。同時保護好這樣的老建筑,、挖掘其中的歷史,,也有利于村史文化建設。
文并攝/記者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