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正式擇定昌平為皇陵重地后,陵域引水便成為禁忌,。就這樣,,從至元三十年(1293)竣工至明代初期廢棄,為京城漕運做出了近120年貢獻的白浮泉,,走下了中國運河史的舞臺,。然而,由于白浮水源的棄用,,通惠河的漕運功能大大降低,,以致于明朝前期的百余年間經大運河運抵通州的貨物,不得不恢復了主要依靠陸路運輸進京的方式,,“每歲自張家灣舍舟,,車轉至都下”。由此可見白浮泉對于京城漕運的重要價值,。時至今天,,郭守敬修筑白浮甕山河所積累的水利經驗,仍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上世紀六十年代新開之京密引水渠,,自白浮泉而下直至昆明湖,即循郭守敬所筑白浮甕山河故道,。
白浮泉遺址九龍池石牌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
白浮泉雖然走下了歷史舞臺,,但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人文遺存。白浮泉及龍山地區(qū)曾經是北京首處西周甲骨文的發(fā)現地,、元代兩都之戰(zhàn)的古戰(zhàn)場,、北京唯一一座“都龍王廟”的所在地,在歷史上還曾建有龍泉寺,、白衣庵,、甘露亭、觀音洞,、九龍池等多處古跡,,可惜大多今已不存遺跡,。
建于龍山頂的都龍王廟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
上世紀五十年代,龍山為市一商局系統(tǒng)買下作為內部機構使用,。近幾年,,該系統(tǒng)將龍山建為度假村。
今年9月,,在市領導的關注下,,昌平區(qū)正式啟動歷史文化地標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項目。目前,,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等首批九個推進項目已經確定。
都龍王廟內修復的壁畫 京報網記者張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