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寂靜的海底,,黃暉和她的團隊已經(jīng)工作了近20年,這支隸屬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隊伍,,主要的工作是在海底繁殖培育造礁珊瑚,,從而修復海底生態(tài)環(huán)境。
黃暉表示,,世界珊瑚礁的面積占海洋面積不到0.2%,,但在珊瑚礁生活的魚類,是整個海洋魚類的25%到30%,,生物多樣性非常高,,而且珊瑚礁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有很多其它的功能,如觀光,、提供漁業(yè)資源,、保礁護島等。
珊瑚礁是由造礁的石珊瑚不斷的沉積,、死亡,、生長而形成的,是非常重要的一類生物。
人為因素在破壞珊瑚的生存環(huán)境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嚴重退化,,我國海域內(nèi)的珊瑚礁也沒能逃脫。海水溫度升高,、海洋酸化,、海水污染、紫外線輻照增加,,都是珊瑚礁退化的肇因,。除此之外,人為因素同樣也在破壞珊瑚的生存環(huán)境,。
△黃暉在水下開展珊瑚調(diào)查
黃暉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海鮮的需求量在提高,,對海底的一些生物,,像可以做工藝品的貝殼類、珊瑚,,需求的量也在增加,,然而人們還沒等它們恢復過來就一直在捕撈,海底生物的量又在不斷減少,。
如何讓海底世界重現(xiàn)生機,?
黃暉從1996年碩士畢業(yè)就一直漂在海上研究珊瑚,帶領團隊不斷探索人工培育繁殖珊瑚,。
自己團隊一點點摸索,,加上借鑒國外相對成熟的經(jīng)驗,黃暉和同事們開始進行海底植樹造林,。他們在近海培育珊瑚種苗,,等到幼體長大后,再移植到預定海域的人工礁體上,。
黃暉表示,,這兩年最大的進展是在穩(wěn)定基底和苗圃的技術(shù),很有成效,。
每年至少四個月:漂在海上,、潛在海底
成功培育6000多株珊瑚,覆蓋十萬平米海域,,這是黃暉團隊目前所取得的成績,,而付出的代價,就是他們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漂在海上或者潛在海底,。
△黃暉
黃暉說:“如果你們喜歡做這件工作,,你熱愛大自然,熱愛這項工作,,你就不會覺得很苦,;如果你不喜歡的話,這個工作想想就太苦了,,團隊的一個副研究員差不多已經(jīng)在海上‘漂著’六個月了,。”
團隊里三十多人,,除了學生外,,正式的科研人員都是30-50歲,,在陸地上,,他們要伴隨自己的孩子成長;在海底,,他們同樣也是把這些珊瑚苗當做自己的孩子,,不但要幫它們抵御風暴潮,還要幫它們營造更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
珊瑚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漁民參與是重點
珊瑚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并不僅僅依靠黃暉這個團隊正在做的珊瑚種植,這是一個涉及海洋研究更多學科的系統(tǒng)工程,。除了科學家們的努力,,讓漁民們參與到珊瑚礁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中,也是黃暉工作計劃中的重點,。
黃暉表示,,剛剛恢復長出來一點的海參、蝦,、貝類,,以前有的漁民會把它全部撈走了,幾乎都見不到一些海洋生物的蹤影,,包括珊瑚,。
從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至今,黃暉明顯感覺到,,愿意從事海洋生態(tài)保護修復工作的年輕人多起來了,,但遺憾的是,民眾對于海洋生物的保護意識,,仍然遠遠落后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野生保護動物,,已經(jīng)在海上漂了二十年,黃暉還想繼續(xù)這樣的生活,,但她也希望,,更多人能明白海洋家園對人類生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