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深山村里有了“老年餐桌”
新華社北京10月16日電題:北京:深山村里有了“老年餐桌”
新華社記者涂銘,、魏夢佳
金秋十月,,在北京延慶離城區(qū)40多公里的四海鎮(zhèn)黑漢嶺村,村委會后面一排名為“黑漢嶺老年餐桌”的平房里傳來陣陣歡聲笑語,。臨近中午,,20多位老人圍坐在幾張圓桌前,,樂呵地吃著餃子、嘮著家常,,其樂融融,。
↑在北京延慶區(qū)四海鎮(zhèn)黑漢嶺村老年餐桌食堂里,,村里的老年人們正在享用老年餐桌為他們準備好的午飯。新華社記者馬曉冬攝
飯后,,83歲的史尚學在村里志愿者的幫助下,,攙扶著老伴張淑華坐上輪椅準備回家。他說,,老伴患病3年多,,腿腳不便,自己也身患癌癥,,沒法在家做飯,,但兒女們都安家在外,不便照顧,,老兩口不愿離開故土,,又怕給孩子添麻煩,,所以吃飯一直都是湊合。
四海鎮(zhèn)位于北京西北部的深山區(qū),,農業(yè)種植是主要產(chǎn)業(yè),。鎮(zhèn)黨委書記張勝軍介紹,該鎮(zhèn)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超過50%,,有的村甚至能到70%,。年輕人不愿守著深山過日子,出去打工的多,,年邁的老人缺乏照料,,像史尚學老兩口這樣“湊合”吃飯的不在少數(shù)。
“老人做飯吃力,,也不愿離家,,兒女每次回來就做一大鍋飯,老人每天就來回熱飯,,剩飯剩菜能吃一周,,飯都餿了,有的白饅頭變成了黃饅頭,,把人都吃壞了,。”談起以前村里老人的境況,,張勝軍仍唏噓不已,。
“自從村里有了老人的‘小飯桌’,我們每天吃飯再不用愁了,,以前做一頓飯吃好幾天,,現(xiàn)在不用吃剩飯,天天吃得飽,、吃得好,,蒸包子、包餃子,,有葷有素,,幸福大了!”史尚學高興地說,。
↑拼版圖片:在北京延慶區(qū)四海鎮(zhèn)黑漢嶺村老年餐桌食堂里,,志愿者正在準備當天的午飯,給即將來到老年餐桌吃午飯的老人們包著餃子。新華社記者馬曉冬攝
被老人們親切稱為“家門口的大食堂”的“老年餐桌”是延慶區(qū)正大力實施的一項惠民工程,,主要解決農村60歲以上老年人吃飯不便的問題,,尤其面向孤寡、空巢,、殘疾老人等更需照顧的群體,。
延慶區(qū)民政局局長胡玉民介紹,延慶農村戶籍的老年人口有4.1萬人,,占農村戶籍人口26.7%,。區(qū)里近年開展的一項對老年人的需求調查顯示,吃飯是老年人的“第一需求”,,而對于農村老人特別是“空巢老人”來說,,解決“吃飯問題”的需求更是迫切。
胡玉民說,,其實延慶早在2010年就建設了第一家“老年餐桌”,,但一直推進緩慢,到去年底全區(qū)建成的“老年餐桌”僅20家,,主要集中在城區(qū)周邊經(jīng)濟較好的鄉(xiāng)鎮(zhèn),。
“老人們有需求,村里也想為老人做實事,,但推進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村里沒錢建,、運營難維持,只能守著空房子干著急,?!彼f,。
民以食為天,,農村老人吃飯的“小事”成了政府關心的“大事”。在市級財政政策支持下,,今年起,,延慶區(qū)對農村“老年餐桌”出臺了“一免兩補”政策,提供資金保障,?!耙幻狻笔侵复謇锩赓M提供房屋、場地,,“兩補”是指政府為“老年餐桌”提供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每個“老年餐桌”最高補貼20萬元。延慶還專門制定餐桌建設和運營補貼辦法,,保障餐桌建設的標準化,、食品安全及長效運營。
↑延慶區(qū)的志愿者和老年餐桌的工作人員正在把包好的一盤盤餃子放入鍋中,,給即將來到食堂里的老人們準備著可口的飯菜。新華社記者馬曉冬攝
有了市區(qū)兩級支持,,四海鎮(zhèn)很快行動起來,。今年9月,黑漢嶺等6個村的老年餐桌集中開張,,吸引了300多位符合條件的老人前往就餐,。張勝軍介紹,在區(qū)里補貼基礎上,,鎮(zhèn)里還給每個“老年餐桌”提供不超過5萬元的鎮(zhèn)級補貼,。
“政府補貼一部分,老人自己負擔一部分,,每人每月只需交100多元餐費,,餐桌就能辦下去?!睆垊佘娬f,,收取少量餐費是希望就餐老人能節(jié)約糧食,也是出于長期運營的考慮,。
“老年餐桌”開張后,,深受老年人歡迎?!敖衲陞^(qū)里委托第三方對全區(qū)30個村莊的干部進行滿意度測評,,我們鎮(zhèn)前山村全區(qū)排名第一,老百姓滿意度達96.6%,,老年餐桌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張勝軍說,。
胡玉民說,,今年以來,延慶已新增“老年餐桌”13家,,還有一批正在建設或推進中,,力爭到年底,全區(qū)餐桌總量將達60家以上,,可覆蓋9000多名農村老年人,。“我們一定要把這張‘餐桌’建好,,讓老年人不僅能吃得上,,還能吃得好,,晚年生活有保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