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內地城市貧困人口日常飲食的主要特征表現為食物簡單粗陋,,粗糧主食占食物消費比例過大,。成都勞工階級米面等主食消費占食物總支出的75.13%,,北平更高達80%,。住房方面,,絕大多數貧民全家擠在一間陋室生活,,而人力車夫等苦力更只能寄居在車廠和小店之中,,甚至露宿門樓和橋洞之下,。因為貧困人口絕大多數開銷為食品,、房租和燃料所占據,,能夠用在衣著上的開銷可謂少之又少,最困難的群體只有依靠慈善捐助來解決衣著問題,,其余的也多通過冬夏衣服循環(huán)典當,,合家共用一套棉衣褲等方式來勉強應付衣著上的最低需求??傊?,民國時期城市貧困人口的生計艱難現象普遍存在于各城市之中,,而內地城市因為經濟水平整體貧弱而更為嚴重。
廣大內地城市貧困人口在為城市經濟的發(fā)展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尤其是貧困人口的生計問題日趨嚴重,,更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犯罪、自殺,、娼妓,、乞丐等“城市病”日益嚴峻,而貧困則是上述問題的最大根源,。國民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曾試圖采取各種措施以緩解或解決貧困所導致的各種問題,,例如成立救助機構、頒布慈善與救助法規(guī),、鼓勵慈善事業(yè)等,。但由于國家的貧弱和政治的腐敗與低效,使得民國前期的各級政府未能對社會弱勢群體實施真正有效的救助,。
廣大內地城市貧困人口面對自身的艱難處境發(fā)出了絕望的呼聲,,亦為自身圖存與反抗社會不公做出了不懈的抗爭。從自發(fā)的經濟斗爭到有組織的政治斗爭,,從爭取自身權益到反帝,、反侵略、反專制的政治覺醒,,內地城市貧困人口群體逐步走上政治舞臺,,成為近代社會革命與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之一。
通過對民國前期內地城市貧困人口的深入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其形成與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當時尚處于艱難轉型期的近代中國的苦難歷史的衍生與折射,。同時,對于貧困人口悲慘的生活境遇和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問題的探討,,則更加深入地揭示了貧困對于城市社會建設的破壞性作用,,而國民政府對于這些社會問題采取的應對措施及其失敗的過程也揭示出,只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統一與安定和平,,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努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與和諧,,方能解決包括貧困人口問題在內的中國之發(fā)展與出路問題。這正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的必然所在,。
《光明日報》(2018年10月24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