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去年我們村養(yǎng)殖的230多頭烏金豬賣到了廣東,,閹雞銷售到了杭州等地了”,,谷莫村第一書記羅雅宏高興的給記者介紹村里農產品的銷售情況。
谷莫村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特布洛鄉(xiāng)以南,,距縣城30.1公里,,有貧困戶30戶138人,。近年來,谷莫村通過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不斷推進彝家新寨建設,,積極發(fā)展鄉(xiāng)村產業(yè),做“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積極探索大涼山彝區(qū)多維融合發(fā)展的扶貧路徑,,不斷增強精準扶貧的造血功能,。
昭覺縣特布洛鄉(xiāng)莫谷村彝家新寨康彥龍攝
做“加法”,發(fā)展產業(yè)提收入
“‘加法’就是增加村里的產業(yè)和村民的收入,?!绷_雅宏告訴記者,谷莫村把增強群眾“造血”功能放在重要位置,,將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和勞務經濟作為拉動群眾增收致富的“三駕馬車”,確保戶戶有脫貧產業(yè),,家家有增收門路,。
據了解,該村2017年出欄閹雞2000只,,實現產值40萬元以上,,戶均增收2800元以上。近兩年勞務輸出100余人次,,勞務收入100余萬元,,實現“就業(yè)一人,脫貧一戶”,。針對沒有外出務工條件的貧困群眾,,村里設定公益崗位5個,每戶每年增收3600元,。
76歲的老黨員賈古爾哈在新房子的沙發(fā)上看電視康彥龍攝
做“減法”,,加強保障減成本
“不怕!有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會越來越好”,,76歲的老黨員賈古爾哈正在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前感嘆道。據了解,,該村實施彝家新寨建設以來,,像賈古爾哈一樣搬進新房子的農戶有107戶,占全村農戶的75.9%,,彝家新寨的建設解決了當地村民安全住房的問題,。
谷莫村地處偏遠山區(qū),山大溝深,,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是村民脫貧致富的“攔路虎”。為解決好村民出行難,、通信難的問題,,當地統(tǒng)籌用好各類項目資金,將硬化公路修道群眾的家門口,,大大方便了群眾出行,。同時,,實現全村通信和4G網絡全覆蓋,,移動,、電信光纖入村,架起了對外信息溝通交流的橋梁,。
在教育方面,,該村全面改建幼教點,完善功能配置,,實現村適齡幼兒100%就近入學,。同時成立了“谷莫村教育基金”,截至目前資助貧困學生30余人次,,大幅減輕了貧困群眾的負擔,。
昭覺縣特布洛鄉(xiāng)莫谷村彝家新寨涼山州網信辦供圖
做“乘法”,激發(fā)動力增效益
通過黨建激發(fā)發(fā)展動力,,也是谷莫村脫貧工作的經驗之一,。羅雅宏告訴記者,在脫貧過程中發(fā)揮優(yōu)秀黨員和有優(yōu)秀青年的模范帶頭作用,,讓他們去帶動身邊的群眾,,是他們一直所倡導的。
該村通過舉辦“火塘夜話”“壩壩會”“耳朵上的講堂”等多形式的農民夜校,,提升農民綜合素質,。同時建立青年先鋒隊,打造脫貧攻堅突擊隊,、互助搶險服務隊和文化宣傳隊“三支隊伍”,。
此外,通過實施“以獎代補”“以購代捐”幫扶模式,,刺激村民形成“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的思維方式。截至目前,,谷莫村通過“以購代捐”銷售農特產品100余萬元,,人均收入1600元以上。
谷莫村第一書記向記者介紹村子的基本情況康彥龍攝
做“除法”,,移風易俗除陋習
扶貧先扶志,,扶貧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物質層面,更要注重精神上的扶貧,。羅雅宏擔任村第一書記后,,組織村民修訂村規(guī)民約,以扶貧項目和資金為抓手,,探索實施“停扶”機制,,讓“壞人”“懶人”靠邊站,。基本杜絕了村民“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惰性思維,,實現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轉變。
同時,,通過職業(yè)技能教育,、法德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措施,移風易俗除陋習,,促進了村里好習慣,、好風氣的養(yǎng)成。2017年全村無一例新增吸販毒人員,、無一例輟學,、無一例治安和刑事案件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