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夢?大國工匠篇】嚴根土:一年行程10萬公里,只為一?!爸袊蕖?br/>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李鵬文/圖
3月海南的種子要收獲,商丘的營養(yǎng)缽要育苗,,山東的鹽堿地要察看,,新疆的試驗地要落實。4月各試驗點要播種,,5月調查出苗期,,6月枯萎病,7月開花期,,8月黃萎病,。9月10月會更忙,要把各個試驗點的種子帶回安陽優(yōu)選,,經常是白天下地,,夜里趕路......
這是嚴根土口中常常談到的年度時間表。
嚴根土在新疆選育棉花品種工作照
搞棉花抗逆育種需要到偏遠的鹽堿、干旱地區(qū)去做實驗,,他帶領團隊在全國各典型生態(tài)區(qū)域布置了18個試驗點,。這位棉花育種專家一年的行程將近10萬公里。
嚴根土,,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把根深深扎在了土地里,一年奔波10萬公里,,專注于棉花抗逆遺傳研究,,只為育成一粒棉花良種。
如今,,他先后培育棉花新品種10個,,獲植物品種權5項,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8000萬畝,,新增經濟社會效益高達150億元,。
嚴根土在中棉所試驗田里講解
10月30日,,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來到坐落于安陽高新區(qū)的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棉所),見到了一身農民裝束,,質樸淳厚的嚴根土研究員,,探訪到了一段段他與種子的故事。
現今51歲的嚴根土1992年畢業(yè)于浙江農業(yè)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yè),,當年便來到中棉所,,在棉花叢中一呆就是26年。一個南方人,,初到安陽白壁小鎮(zhèn),,人生地不熟,再加上當時的科研和生活條件都比較艱苦,,他也曾沮喪和動搖過。
而在這個中國棉花的最高研究機構里,,他每天都看到自己兩位老師的身影:黃禎茂老師每天戴著草帽,,挎著白布包,穿著像個普通農民,,早出晚歸的在試驗田忙祿,;喻樹迅院士,當時已是科研處處長,,就為了省五塊錢,,從白壁步行回老所部。
“他們當時可都是剛剛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些老科學家們的精神給我上了重要的第一課,。”嚴根土留了下來,,他把那段時期稱之為從迷茫到傳承,。
中棉所試驗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