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玥
制圖樊珊珊
【學習進行時】談及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常用比喻,“喻”意深長,?!翱杏补穷^”“牛鼻子”等生動表達早已耳熟能詳,。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chuàng)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習近平改革之“喻”》,以“喻”為主題詞,,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堅冰已經打破,第一艘開出的帆船,,是農村改革,。”論及中國改革,,“帆船”之喻引領我們破浪駛入一段縱跨40年的航程,。
40年前,中國改革巨輪啟程時吃水尚淺,、由江河漸入瀚海,;40年后,這艘意氣風發(fā)的巨輪駛進更深水域,,面對的是洶涌浪濤,、廣闊前程……
“我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qū)”,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用“深水區(qū)”明確標注當今中國改革開放所處的歷史方位,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喻”形勢與決心
現在,,同過去相比,中國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拓展了,。
“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2014年2月,,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習近平用形象的比喻向外界闡釋了中國改革駛入“深水區(qū)”的形勢,。
“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任何一項改革都要破解錯綜復雜的矛盾,,都要突破認識和利益的掣肘。
這其中,,有的牽涉復雜的部門利益,有的在思想認識上難以統(tǒng)一,,有的要觸動一些人的“奶酪”,,有的需要多方面配合、多措施并舉……“硬骨頭”如同“攔路虎”,,全面深化改革面臨“躲不開也繞不過”的重重羈絆,。
愈難愈進,,逆流而上,正是改革者的品格,。
“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既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連續(xù)幾個比喻言近旨遠,,習近平的鏗鏘話語顯示出迎難而上的堅定決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再出發(fā)”的一次總宣示、總部署,、總動員,。“軍令狀已經下達,,集結號已經吹響”,,習近平為改革這場戰(zhàn)役吹響號角。
國企國資,、戶籍制度,、財稅金融、農村土地,、公立醫(yī)院……隨著一系列標志性,、關鍵性改革舉措落地生根、漸次開花,?!坝补穷^”一一被撬開砸碎,歷史性的變革悄然發(fā)生,。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绷暯皆?018年新年賀詞中發(fā)出有力號召。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一個個比喻帶著百折不回的堅定。在一次次旗幟鮮明的宣示中,,改革的決心愈加彰顯,。
2018年10月,,習近平時隔6年再赴廣東考察調研。習近平說:“40年來,,中國發(fā)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既然是越走越好,為什么不繼續(xù)走下去呢,?”在這條“越走越好”的“路”上,,他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示:“中國改革開放永不停步!下一個40年的中國,,定當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
“喻”智慧與方法
從頂層設計到民間俗談,改革“比喻”不僅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印記”,,也是邁出改革步伐的寶貴經驗,。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講到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經驗時強調,,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實踐論的方法。
他生動地說,,“不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摸著石頭過河要按照規(guī)律來辦,。他進一步歸納升華,,“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改革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必須“要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以改革開放的眼光看待改革開放”,。
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就是辯證統(tǒng)一的方法論,。除此之外,“如果說創(chuàng)新是中國發(fā)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2014年11月,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演講中,,用“點火器”寓意點改革之火激活創(chuàng)新,。
“改革和法治是兩個輪子”“不能讓一些過時的法律條款成為改革的‘絆馬索’”,習近平用“雙輪驅動”詮釋了改革和法治要同步推進的深刻邏輯,。
這些改革“比喻”蘊含辯證思想,,飽含改革智慧,是方法論,更是行動指南,。
類似的改革“比喻方法論”比比皆是:
用“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統(tǒng)性,、整體性,、協同性;用“發(fā)揮改革試點的偵察兵和先遣隊作用”,,指明要大膽探索,、試點先行;用“戰(zhàn)術上則要穩(wěn)扎穩(wěn)打”,,要求克服畏難情緒,、浮躁心態(tài),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用“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強調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
用切當的修辭,,從紛繁復雜的事物表象中把準改革脈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規(guī)律……習近平用鮮活形象的語言勾勒出一套系統(tǒng)的改革方法論,。
“喻”方向與共識
“我們將更加注重公平公正,,在做大發(fā)展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fā),,讓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獲得感,。”這是習近平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向世界的宣告,。
用“蛋糕”作比喻,,習近平回答了改革“為了誰”的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歸納了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
這一論述,開宗明義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依靠誰”的問題,。一切為了人民,,是中國改革矢志不渝的根本目標;緊緊依靠人民,,是改革深入推進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強調,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公約數”比喻不同階層、不同群體利益的共同點,。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找到“最大公約數”才能匯聚更大范圍的改革力量,畫出最大的“同心圓”,。
凝聚共識絕非易事,,特別在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利益格局思想觀念面臨深刻變化之時,,形成合力的難度在加大,。
習近平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肩負起政治責任,,帶領廣大人民群眾了解改革,、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他妙喻新時代的改革者形象:“既當改革的促進派,又當改革的實干家”,;“既要掛帥,、又要出征,親力親為抓改革”,。
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強調,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改革的“最先一公里”是破局;“最后一公里”是“沖刺收官”,;
在改革進程中勇于突破各種形式的“中梗阻”,,讓改革方案的設計充滿百姓獲益的“含金量”……字字句句都滲透著總書記的為民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