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趕超?大家想到了修路,,只有上山的路能走車了,,山上種的東西才能運下來,運到外面去,。說干就干,,村里幾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老黨員,每人扛起一把鐵锨和鋤頭,,帶上干糧和水,,在寒冬里鏟起了開山筑路的第一锨土。他們計劃用三年時間修兩條3.5米寬的田間道路,。
老黨員們帶頭修路的“愚公精神”,,很快感染了村里的其他人,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發(fā)起了捐款,,村民們也紛紛扔下自家地里的活兒,加入了修路的隊伍,,這個1000多人的村莊,,最多的時候近一半的人都在修路。
后池村的山,,土地稀薄,,石頭多,,沒有資金也請不起大型設(shè)備,村民們就用土辦法,,鉆開幾百斤重的大石頭,,把石頭撐破后,再用肩挑背馱的方式,,一點點把石頭運走,。
“人心齊,泰山移”,,在全村的努力下,,計劃三年修通的路3個月就成型了。在當(dāng)?shù)卣闹С窒?,這兩條路得到了硬化,。原來一個多小時的上山路,現(xiàn)在農(nóng)用車十多分鐘就能走到,。
路修通了,,村民自主脫貧的思路也連帶打通了,有了方向和奔頭的村民們提著鋤頭再次上山,,復(fù)墾荒廢多年的梯田,,一年多的時間,修復(fù)完的3000多畝梯田全部完成綠化,,春夏時節(jié),,芍藥、金花葵等兼具觀賞價值的中藥材,,和桃樹,、山楂、櫻桃競相開放,,經(jīng)濟(jì)作物種植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也打出了生態(tài)旅游的名氣。
現(xiàn)在村民們不出遠(yuǎn)門就能掙到三份收入,,一份是把土地流轉(zhuǎn)給村集體后的收益,,一份是給村集體出工的工錢,一份是經(jīng)濟(jì)作物收成的分紅,。一年下來人均收入能達(dá)到近1萬元,,而就在幾年前,村里的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