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彝海結盟:民族深情堅如磐石
央視網(wǎng)消息:四川省涼冕寧縣是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1935年5月,,紅軍先遣隊為大部隊開路來到此地,,用真情宣傳革命主張,、團結彝族同胞共同抗爭,流傳下了一段“彝海結盟”的佳話,。
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先遣隊進入四川涼山彝族地區(qū)。雖然在這風景秀麗的山鄉(xiāng),,紅軍暫時擺脫了國民黨大軍的圍追堵截,,但他們卻遇到了另一種困難。
1935年5月,,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繼續(xù)北上,。他們要前往大渡河,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走大路,,翻越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山嶺,;另一條走小路,經(jīng)冕寧,,但要穿過彝族區(qū),。
四川省冕寧縣史志辦主任王大釗:冕寧地下黨當時有十多人,向先遣隊首長匯報了地理民情到大路或小路的情況,。當時中央紅軍劉伯承聽到匯報之后,,認為走大路,國民黨已經(jīng)有布防,,而走冕寧,,國民黨沒有做布防,冕寧是一座空城,。所以決定改變原定走大路為小路,。
由于國民黨軍、地方軍閥對民族地區(qū)的長期壓制,,這條小路上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1935年5月22日清晨,中央紅軍先遣隊走到冕寧北部的彝海附近,,一群彝民突然將紅軍包圍,,后面的工兵連也被圍擊,物資被搶走,。紅軍當即布置自衛(wèi)陣地,,并由向?qū)Р粩嘤靡驼Z喊話。
四川省冕寧縣史志辦主任王大釗:就是宣傳黨的政策,,民族政策,,是借道過,不在這里停留,,但是彝族武裝認為紅軍和國民黨軍是一模一樣的,,或者說應該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并不相信紅軍的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