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焦裕祿到蘭考任縣委書記。當時的蘭考,,內(nèi)澇,、風沙、鹽堿“三害”嚴重,,種不了糧食。焦裕祿從調(diào)研入手,,靠著一輛自行車,、兩個鐵腳板,訪遍了全縣120多個生產(chǎn)大隊,,行程5000余里,。
幾個月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具體詳細資料,,縣委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規(guī)劃,。一場除“三害”斗爭轟轟烈烈開展起來。焦裕祿帶領(lǐng)干部,、群眾進行了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然后以點帶面,,全面鋪開。他同干部,、群眾一起出力流汗,,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群眾都說他是“跟咱一樣的莊戶人”,。
一次,,焦裕祿來到城關(guān)公社老韓陵村訪貧問苦,遇到經(jīng)驗豐富的老農(nóng)肖位芬,。這個“大字不識一籮筐的莊稼老粗”,,說起種植泡桐可以壓風擋沙,焦裕祿聽了連聲說:“好,,好,,這是個好主意?!?/p>
從此,,盡管病痛折磨,焦裕祿堅持走到哪里,,泡桐樹栽到哪里,,困難解決到哪里,,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盎钪覜]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了475天,,給蘭考人民留下了豐厚的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F(xiàn)在,泡桐已成為蘭考的支柱產(chǎn)業(yè),,年產(chǎn)值100多個億,。當年焦裕祿親手栽下的泡桐,長到了20多米,,樹圍4米多,,被稱為“焦桐”。焦裕祿精神像泡桐樹一樣,,深深扎根在蘭考土地上,。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人民敬仰英雄,。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立國家榮譽制度”,。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決定,,將9月30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日確定為烈士紀念日,。自此,每年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都會與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
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在立法過程中,關(guān)于勛章,,曾提出過“共和國勛章”“國旗勛章”“建設勛章”等名稱,,大多數(shù)意見傾向于使用“共和國勛章”,“‘共和國’一詞寄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已深入人心,;授予‘共和國勛章’,有利于增強全中國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向心力,;‘共和國勛章’在內(nèi)涵上具有較大的包容性,,能涵蓋為國家建立卓越功勛的各類杰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