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7月1日,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同時正式開館,,參觀的人群絡繹不絕,。新華社記者王敬德攝
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qū)的陸家嘴,,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金茂大廈、環(huán)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錯落有致,。這是游人在外灘上欣賞對岸陸家嘴建筑的場景。(資料圖片)
“各位乘客,,天安門西到了,。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可容納一百萬人集會,。廣場西側(cè)是人民大會堂,,象征著光明的未來;廣場東側(c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代表著輝煌的歷史,。”每當北京公交1路車即將到達天安門廣場,,車廂里都會響起乘務員的播報,。
建筑,是時代的紀念碑,。新中國七十年,,這片土地上生長出的一座座建筑,像一滴滴水珠一樣折射著社會的進步,,其中有人有事,,有記憶有情感,有偉大也有平凡,,匯聚在一起,,鐫刻出一部從不停歇的奮斗史,。
1958年8月,黨中央決定,,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展現(xiàn)新中國建設十年來的成就,改建天安門廣場,,并在首都建設十項重大公共建筑工程: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北京火車站,、工人體育場、農(nóng)業(yè)展覽館,、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十大建筑全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與營造,,所呈現(xiàn)的“中而新”風格,,既延續(xù)民族特色,又體現(xiàn)時代風貌,。
時任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的張開濟,,是中國革命博物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師。這兩座博物館在同一個屋檐下,,通過中庭連接,。張開濟為博物館設計的西立面柱廊,高33米,,寬逾100米,,造型與中國古代的石牌坊相似,但更加挺拔通透,。博物館與人民大會堂以天安門廣場中軸線左右對稱,,為了保持這種對稱性,博物館在設計上有意與人民大會堂相呼應:博物館廊柱是海棠角方形,,人民大會堂廊柱則是圓形,;人民大會堂柱廊頂端是莊嚴的國徽,而博物館在相應的位置是紅旗與五星,。張開濟說,,這組裝飾“是畫龍點睛之筆”。參觀者拾級而上,,抬頭看見紅旗與五星,,仿佛走向一座勝利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