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開放的姿態(tài)牽手世界——從大型成就展看新中國對外開放之路
近日,,第126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迄今已有62年歷史的廣交會,,已經成為中國歷史最久,、層次最高、規(guī)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
時光倒流,回到1957年,。如果你站在“偉大歷程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的時光隧道里,,一定會被一張人潮涌動的黑白照片所吸引,那是首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中蘇友好大廈開幕時的盛況,。
1957年4月,,首屆廣交會來賓參觀工業(yè)館大廳。(圖片來源: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上個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剛剛開始實施,,新中國的工業(yè)化建設急需大量建設物資,橡膠,、化肥,、鋼材、機械甚至瀝青等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但進口所需的外匯卻由于西方的封鎖很難獲得,。
當時,華南物資交流大會已在廣州舉辦了兩年,。時任對外貿易部駐廣州特派員,,兼任廣東省外貿局局長嚴亦峻在他生前寫的一篇回憶文章中說:“當時我就想,既然小型的辦得不錯,,何不辦個大的,?把全國各行各業(yè)的外貿公司都集中到一個展覽會上,請外商來洽談,當面成交,,發(fā)揮整體的效應,,給國家爭取更多的外匯,支援國家建設,?!?/p>
此建議后經國務院批準,各部委全力支持,,1957年4月25日,首屆廣交會終于拉開帷幕,。當時的參展人員只有1223人,,成交額僅1754萬美元,但對于新中國的對外開放具有相當大的政治經濟意義,,成為新中國沖破西方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打開通向世界大門的“窗口”。
此后,,廣交會從未間斷,。從2007年第101屆開始,廣交會正式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更名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18年,,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新西蘭奶粉,、埃塞俄比亞咖啡,、巴布亞新幾內亞金槍魚,、全球最小的心臟起搏器,、可折疊至9毫米的老花鏡……各國特色優(yōu)質產品來到中國,,各種高科技產品進入中國,。進博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展中國館全景,。(圖片來源:大型成就展網上展館)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推動更高水平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習近平主席用三個“不會停滯”,,宣示了中國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一年后,,2019年11月5日,上海即將迎來第二屆進博會,。
從62年前的廣交會到如今的進博會,,從廣州到上海,從“寬出限入”到“全面開放”,,從1754萬美元成交額到近600億美元成交額,。同是兩個大型貿易展會,中國的外貿格局實現(xiàn)了“多級跳”,,趟出了一條高水平,、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之路。
海納百川,,利達天下,。在70年成就展里一塊塊橙色的展板上,記錄著新中國對外開放進程中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首家外資銀行分行設立,公開發(fā)行第一只股票,,第一個海關保稅區(qū)設立,建立上海合作組織,,外匯儲備規(guī)模位居世界第一,,自貿區(qū)總數(shù)擴展至18個……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開始實施一系列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其中最具標志性意義的是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4個經濟特區(qū),,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這扇窗,,讓世界了解了中國,,中國看到了世界。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這個“世界工廠”,成為全球生產中重要的一環(huán),,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lián)合國產業(yè)分類中全部工業(yè)門類的國家,,220多種工業(yè)產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中國積極參與多邊貿易體制下的經貿合作,,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深化改革開放的政策,,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吹響了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進軍號”。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從整體上帶動了全球經濟發(fā)展和全球治理,,為全球的未來找到了一條出路。
黨中央制定了對外開放的重大戰(zhàn)略,,并進而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70年,新中國實現(xiàn)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個中國奇跡,。
當然,,這些漂亮的“成績單”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和營商環(huán)境的不斷優(yōu)化,。
在70年成就展中特別提到了幾部法規(guī):197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法》正式通過,,這部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y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法》(統(tǒng)稱“外資三法”)奠定了中國利用外資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對外開放法治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1986年10月,中國印發(fā)《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guī)定》,,鼓勵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舉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
2019年3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取代“外資三法”成為外商投資領域新的基礎性法律,。同年6月,,《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發(fā)布,,進一步放寬了外資準入。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聞發(fā)言人孟瑋此前亦透露,2019年年底前,,將全面取消外資準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限制性規(guī)定,,確保市場準入內外資標準一致,。
大國擔當,一諾千金,。這張越來越短的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的背后,是中國越開越大的開放之門,。
世界銀行發(fā)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營商環(huán)境報告2020》顯示,,中國在參與測評的190個經濟體中,,營商環(huán)境排名再次大幅提升,,由去年的第46位上升至第31位。
“中國對外開放,,不是要一家唱獨角戲,,而是要歡迎各方共同參與,;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fā)展,;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后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绷暯街飨脑挃S地有聲,。(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