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鼻О倌陙恚瑥脑娫~歌賦,到神話傳說,,中國人對月亮的好奇與想象從未停止過。然而,,人們對“月亮”的向往絕非僅停留在風花雪月里,,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發(fā)展,中國人正在一步步叩響這位“鄰居”的大門,。
今天,伴隨著“我國載人月球探測相關工作正穩(wěn)步推進,,有望在月面建設科學考察站”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中國人的“探月之旅”。
廣寒期盼故鄉(xiāng)人,,國人何時能登月,?
我國一批專家學者,早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跟蹤國外動向,,把探月作為深空探測的起點進行論證,。
1994年,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對開展探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初步分析和論證,。有人提出發(fā)射一顆簡易探月衛(wèi)星的方案,但囿于國家經(jīng)濟實力和航天基礎實力,,計劃并未啟動,。然而,,科學家們探測月球的希望之火并沒有熄滅。
欒恩杰,、孫家棟,、歐陽自遠三人組成了探月“鐵三角”。
他們多次參加有關探月的研究討論,,認為我國開展探月的條件業(yè)已成熟,。
不久,在時任國家“863”計劃航空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閔桂榮院士的倡議下,,“863探月課題組”成立,。1995年,歐陽自遠等專家編制了一份較為完整的探月可行性報告,,提出了研制第一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的方案設想,。
1997年4月,3位中科院院士楊嘉墀,、王大珩,、陳芳允以“863”計劃的名義發(fā)表了《我國月球探測技術發(fā)展的建議》。大家逐漸達成共識,,按照國家目前的技術水平和經(jīng)濟實力,,可以研究月球探測的問題了。
幾經(jīng)醞釀,,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發(fā)布《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提出:
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預先研究,。
這是中國航天首次向世界宣告進軍深空探測領域。
2004年1月23日,,農(nóng)歷大年初二,,溫家寶總理批準繞月探測工程立項。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隨后不久,,帥印落定,“鐵三角”分別擔任工程總指揮,、總設計師、首席科學家,。
“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xiāng)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探月工程獲批準后,欒恩杰當即寫下這首詩,。
千禧年之后,,老伴魏素萍感覺到了孫家棟的變化。有時是半夜,,有時是凌晨,,醒來發(fā)現(xiàn)床上的老頭不見了,細聽房間沒有一絲動靜,,老伴嚇得大叫。
“你睡你的,,別大驚小怪,。”孫家棟的聲音從窗邊傳來,。原來,,孫家棟夜里醒來,看到窗外的月亮,,會不由自主地走過去端詳,心里默默琢磨探月工程總體技術方案,?!爸袊撕螘r能上到月亮上,?”
嬋娟從此不寂寞,,廣寒期盼故鄉(xiāng)人。
“嫦娥”奔月,,千年夢想終成真
2007年一年,,孫家棟去了10次發(fā)射場。魏素萍心疼地說:“他總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光布鞋就給他買四五雙,都能穿出洞來,?!?br/>
快80歲的孫家棟這樣跑,,是因為這一年很不尋?!?strong>“嫦娥”即將奔月了。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
這一年的10月24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騰空而起,,托舉著嫦娥一號衛(wèi)星開始了奔月旅程。經(jīng)過326小時的飛行,,嫦娥一號順利進入環(huán)月軌道,。飛控大廳里,人人爭相擁抱,。“嫦娥”第一次距離月亮如此之近,。
▲嫦娥一號飛行軌跡模擬圖
中國首次探月任務成功后,,俄羅斯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格奧爾吉·波利修克感慨地說:中國2003年將航天員送入太空,標志著中國已經(jīng)成為一個航天大國,,而嫦娥一號任務的成功,,開辟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的新紀元。
繼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載人航天飛行之后,,中國航天事業(yè)迎來第三個里程碑事件,。但只有中國航天人,才能真切感受到,,成功來得如此不易,。
在嫦娥一號順利完成環(huán)繞月球探測的那一刻,全國觀眾通過電視屏幕看到了一個鏡頭:當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揚聲器里傳出嫦娥一號繞月成功的消息時,,大家全部從座位上站起來,,歡呼跳躍,擁抱握手,。
孫家棟卻走到一個僻靜角落,,悄悄地背過身子,掏出手絹偷偷抹淚,。
一位年近80歲的老人,在成功的一刻喜極而泣,,背后幾多辛酸,,可想而知。
2007年11月26日,,國家正式公布了嫦娥一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2008年11月12日,,依據(jù)嫦娥一號拍攝數(shù)據(jù)制作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正式公布。
有專家評價,,航天工程不同于基礎科學,,它是在過去取得成果的基礎上,進行非常合理的組織,、安排,,加上一些必要的關鍵技術,用比較低的代價,、比較短的時間,,高質量、高水平地完成特定目標,。顯然,,由嫦娥一號開啟的探月工程,正是按照此種理念開展的重大工程的典型代表,。
或許現(xiàn)場灑淚的孫家棟也是這般感慨,。后來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這么短的時間,我們國家能把嫦娥一號送到月球上去,,盡管是第一次,,卻這么精準,作為一個航天人,,我當時心情確實比較激動,,確實為我們國家有這么大的成就感到自豪。
“嫦娥”落月,,千難萬險后親密接觸
探月一期任務讓“嫦娥”離月亮更近了,,但還僅僅是遠遠眺望,不得近前,。
2008年3月,,探月工程二期立項,提出了嫦娥三號探測器方案,,目標是落月,。它攜帶的巡視器還要在月球上走起來。
這一年,,年僅38歲的孫澤洲被任命為嫦娥三號探測器系統(tǒng)總設計師,。“嫦娥三號任務要求決定了總體優(yōu)化設計難,,推進系統(tǒng)研制難,,制導、導航與控制難,,著陸緩沖分系統(tǒng)研制難,,熱控分系統(tǒng)研制難,,巡視器移動難……”孫澤洲一連串說了好幾個“難”,如今回憶起來,,仿佛可以復現(xiàn)剛“接棒”時的壓力,。
確實,與探月工程一期相比,,嫦娥三號探測器技術跨度大,、設計約束多,結構也更為復雜,,新技術,、新產(chǎn)品達80%,12分鐘軟著陸過程完全是靠探測器自主完成,。
航天人最擅長的是攻關,。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如期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升空,,14日成功軟著陸于月球虹灣預定著陸區(qū),。這是中國首次實現(xiàn)地外天體軟著陸,“嫦娥”終于穩(wěn)穩(wěn)地到達了廣寒宮,。神話變成了現(xiàn)實,。
嫦娥三號這一落,在天宇劃出一條美麗的弧線,。聽起來輕松浪漫,,但實際上,3780公斤的“龐然大物”,,11分鐘里速度從每秒約1.7公里減到零,,從15公里高處降落到一個陌生又崎嶇不平的地方,該是怎樣的驚心動魄,!
▲著陸在月面的嫦娥三號著陸器和巡視器模擬圖
隨著嫦娥三號成功落月,,一只兔子牽動起億萬中國人的心。這只兔子遠在距離地球30多萬公里的月球上,,它就是跟隨嫦娥三號一起訪月宮的“玉兔號”月球車,。
落月后,嫦娥三號著陸器與巡視器分離,,“玉兔號”月球車順利駛抵月球表面,,完成了圍繞嫦娥三號旋轉拍照并傳回照片的既定任務。但隨后,,一個揪心的消息傳回地球:進入月夜休眠的“玉兔號”,,可能無法再醒來。
一篇“玉兔”日記開始在網(wǎng)絡上流傳:本來我應該今早開始睡覺,但入睡前,,我的機構控制出現(xiàn)異常,有可能熬不過這個月夜了,。這里的太陽已經(jīng)落下,,溫度下降得真快。晚安,,地球,。晚安,人類,。
在這則消息下,,網(wǎng)友紛紛留言,人們不舍得這只兔子就此長睡不醒,。一場太空營救立即展開……雖然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玉兔號”被喚醒,但對于追求完美的航天人而言,,這成了心里的一道疤,。
“我當時在想,如果能把我送上月球,,包扎一下,,可能‘玉兔’就好了?!?年后,,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張玉花講述那段歷史,聲音幾度哽咽,。
但無論如何,,嫦娥三號任務作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務,是“繞,、落,、回”三步走的關鍵一步。中國人的落月夢,,不再停留在神話里,。
備份“嫦娥”,開啟探月新篇章
2010年10月,,嫦娥一號任務后的第三年,,中國將嫦娥二號送入了奔月軌道。嫦娥二號是嫦娥一號的備份星,,備份即候補,,“你不行的時候我才上。”
事實上,,嫦娥二號的飛行,,意義重大。
它首次實現(xiàn)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刷新了我國深空探測最遠距離紀錄,。更難能可貴的是,嫦娥二號代表中國首次造訪地月拉格朗日2點,,為8年后另外一顆“嫦娥”備份星實現(xiàn)“世界第一”打下了基礎,。
身為“備份”的滋味不怎么舒服,還差點連“命”都沒了,。
一天,,嫦娥一號總設計師葉培建不等會議結束,就匆忙乘飛機趕回北京,,落地后直奔中關村南大街31號院,。在這里,一場會議正在召開,。
葉培建情緒激動,,一進門就直白地對著領導大聲說:“你們就不應該同意開這個會,這是想否掉嫦娥二號發(fā)射這個事情,!”
當初嫦娥一號開始研制時,,嫦娥二號作為備份星同時誕生。手心手背都是肉,,身為總設計師的葉培建自然舍不得,。但這次匆忙趕回,葉培建并非意氣用事,,平復心情后,,他開始講述嫦娥二號的工程意義。
聽了葉培建的發(fā)言后,,在場的領導心里有了底,,當即表態(tài):“我們這個會不是討論要不要發(fā)射的問題,而是討論怎么發(fā)射得更好,、用得更好的問題,。”這才有了后來嫦娥二號的卓越表現(xiàn),。
嫦娥三號也有一個備份,,就是嫦娥四號。有了嫦娥二號的經(jīng)驗,,不發(fā)射嫦娥四號的聲音很快就消失了,。但把嫦娥四號發(fā)到哪里,,又成為了爭論焦點。
一部分人認為應該求穩(wěn),,將它發(fā)射到月球正面,;另外一部分人則主張發(fā)射到月球背面,不做重復的事,,認為月球背面有更大的探測價值,。一番爭論后,富有探索精神的航天人選擇了更加冒險的方案,。
2018年5月,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被發(fā)射升空,,一番長途跋涉后,,它到達了月球背面一側的地月拉格朗日2點。在這里,,它為即將降落在月背的嫦娥四號探測器架起了一座通信橋梁,。
1969年,阿波羅十一號進行人類首次載人登月,。在沒有信號的月球背面,,飛船有48分鐘與地面指揮中心徹底失聯(lián)——這被稱為人類誕生以來最孤獨的48分鐘。如今,,“鵲橋”解救了孤獨,。
半年后,嫦娥四號探測器穩(wěn)穩(wěn)地落在了月球背部,。它成功實現(xiàn)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這次任務值得世界銘記:人類實現(xiàn)了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
▲嫦娥四號著陸器監(jiān)視相機拍攝的“玉兔二號”巡視器走上月面影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