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題:助學育人托起明天的太陽——寫在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王鵬
30年,足夠讓一顆種子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30年,足以改寫人生故事,,點亮無數(shù)個夢想和未來,。
1989年,希望工程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發(fā)起建立,,成為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的基金。
30年來,,希望工程積極探索“堅持黨的領導,,關注社會需求,符合中國國情,,發(fā)揮團組織優(yōu)勢,,動員青年積極參與,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公益事業(yè)模式,,對我國公益組織的孕育,、公益文化的傳播產生重要影響。
30年來,,全國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0多億元,,援建小學2萬余所,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0多萬名——這項以“希望”命名、以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重返校園為使命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傳遞了黨的溫暖,,向全國人民交出一份亮眼且動人的成績單。
點燃貧困學子成長成才的希望
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桃木疙瘩村的張勝利,,是希望工程救助的首批學生之一,。
曾因家庭變故中途輟學的張勝利,出于對上學的渴望,,給縣里的“官員伯伯”寫了一封求助信,,求助信輾轉到了青基會工作人員手中,由此揭開希望工程資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兒童的序幕,。
1989年10月,,希望工程首次資助就讀證頒發(fā)儀式上,張勝利接到“沉甸甸”的資助就讀證,,人生道路就此發(fā)生轉折,。
1995年,張勝利被上海第一師范錄取,。1997年從師范學校畢業(yè)后,,他義無反顧回鄉(xiāng)任教,讓希望在家鄉(xiāng)繼續(xù)延伸,。為了銘記希望工程,,張勝利給女兒取名張希望。
張勝利的故事,,僅僅是希望工程30年書寫的動人篇章中的一頁,。
上世紀90年代,希望工程將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重返校園作為根本使命,,先后發(fā)起希望工程“1(家)+1”結對救助和“希望小學”建設,,有效解決青少年因貧失學、輟學問題,,提高了農村基礎教育階段的入學率和升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