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南京上空的警報再次鳴響
祭奠30萬死難同胞
祭奠,,不只是深沉的悲痛
還有吾輩當自強的決心
銘記,,從不為宣揚復(fù)仇
只為祈愿和平永存
祭奠,為了和平
2019年12月13日,,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站在歷史的天空下,我們祭奠在那頁最黑暗的歷史中罹難的30萬同胞,,祈愿和平,。
悠悠千古事,,滔滔長江水,。當年30萬同胞鮮血染紅的地方,現(xiàn)在或已鮮花綻放,,抑或是高樓林立……和平盛世的繁榮告慰南京城下累累無聲的白骨,,同時也警醒沐浴著朝陽、靜享藍天白云的我們,。
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斗中的“致遠”艦。(圖片來源:《桂林日報》)
戰(zhàn)爭與和平是一個根本性質(zhì)問題,,常備不懈才能有備無患,,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再到14年抗日戰(zhàn)爭,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向我們揭示了這樣一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
可是鴉片戰(zhàn)爭的屈辱并沒有喚醒東方沉睡的巨人,,英國人赫德形象地形容當時中國的狀態(tài):這個(中國)碩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作一番偉大事業(yè),。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呵欠,又朦朧地睡著了,。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這樣的狀態(tài)能留給后人什么樣的生存環(huán)境?
任何一個今天都來自昨天,。曾經(jīng),,阿拉瓦克人熱情好客,在村落中聚居,,以種地為生,,他們沒有鐵鑄劍,但有很多金子用來打造首飾,,就是這些金子打造的首飾跟阿拉瓦克人開了一個天大玩笑,。
資料圖
哥倫布初到巴哈馬群島給阿拉瓦克人展示他的武器——劍,阿拉瓦克人因為無知伸手握住劍刃,,把自己的手割傷了……最后,,哥倫布只用50個人就征服了阿拉瓦克人。
哥倫布驅(qū)使他們尋找黃金,,沒能完成任務(wù)的阿拉瓦克人只能逃跑,,被抓回來后遭到殘忍對待,1650年時,,巴哈馬群島25萬阿拉瓦克人被屠殺殆盡,。
巴哈馬群島的阿拉瓦克人在慘遭滅族280多年之后,相似的悲劇在南京城上演,,亡國滅種之禍降臨到中華民族頭上,。好在,我們并沒有像阿拉瓦克人一樣伸手去抓敵人的劍刃,而是鑄犁為戈,,奮起反擊,。
資料圖
如今82年過去了,南京城上空的悲鳴還未散盡,,30萬罹難者和僅剩的為數(shù)不多的幸存者向我們述說著歷史,,召喚著未來。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
是的,,我們莊重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罹難者,,別無他圖,為的只是銘記我們從哪里來,,昭示我們該到哪里去,。透視中國發(fā)展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苦難的中國人,,比任何人都更加明白和平來之不易,更加珍愛和平,。
(作者:冷熱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滿目瘡痍的南京
早已被一片欣欣向榮所替代
與此同時
那些歷史的見證者也一個個逝去了
今年,,又有多位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離開了我們
他們的一生背負著血淚記憶
深藏著那段屈辱的歲月
他們的時間停止了
我們繼續(xù)替他們凝望歷史
至此
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xié)會
登記在冊在世的幸存者
只剩78位
(資料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信公眾號)
幸存者終會凋零
但我們不能忘記
祭奠,為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