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銀發(fā)的北京市檢察院原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方工也是退休的一名“老檢察人”,,在5位代表中年齡最大,他的經歷頗具時代感,,“1978年底檢察機關恢復重建后,,我進入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工作。那時,,老領導教育我們,,如果辦錯一個案件,對我們來說可能只是百分之一的錯誤,,但對當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冤屈,。我見證了改革開放以后檢察機關的發(fā)展,可以說,我成長進步的背景,,就是國家法治逐步發(fā)展成熟的歷史進程,。”
內蒙古自治區(qū)達茂旗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第三檢察部主任潘志榮雖然用略帶鄉(xiāng)音的普通話自我介紹,,卻令記者們甚是佩服。1986年到檢察院工作后,,平時接觸的群眾很多是蒙古族,,為了更好地維護他們的訴訟權利,他多年來勤耕不輟地學習蒙語,,能夠熟練準確地使用蒙語來辦案,。他還帶來了自己多年的《民情日記》向大家展示,里面記滿了群眾安危冷暖和服務群眾一件件實事超過10萬余字,。
作為重慶市大渡口區(qū)檢察院一名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檢察官,,梅玫向大家講述了為何自己也被叫作“莎姐”。在2004年辦理一起未成年人案件時,,她深刻感受到對涉罪未成年人,,預防幫教比一味懲治更有意義,該院7名女檢察官共同成立了“青少年維權崗”,,并以其中一位干警“王莎”的名字命名,,同時,“莎草”是一味中藥,,與未檢工作“以法為藥去病灶”的初衷相契合,。如今,“莎姐”已成為重慶市三級檢察機關45個青少年維權崗,,416名檢察官和1301名志愿者共同的名字,。
秉持客觀公正就要不枉不縱不偏不倚
這5位檢察系統(tǒng)的先進代表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曾經或者是現(xiàn)在都是奮戰(zhàn)在檢察一線的檢察官。此次中外媒體記者見面會上,,記者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正是他們對履職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