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奮戰(zhàn)在一線的醫(yī)護人員以超常的付出和擔當感動了所有人,,是大家心目當中“最可愛的人”。而在他們的心目中,,又有哪些可愛的人,?繁忙的救治工作之外,兩位支援武漢的醫(yī)護人員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這段特殊的日子,,記錄那些在她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記錄她們的感動。
衛(wèi)生卷紙上的畫像
孟凡瑩是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的一名護士,,1月27日,,她隨黑龍江醫(yī)療隊支援武漢。病區(qū)里很多患者的心情都很沉重,,所以,,除了正常的治療和護理之外,孟凡瑩總是想各種辦法讓患者高興起來,?!耙粋€人的心情狀態(tài)如果積極向上,,她的病情好得也會很快的?!?/p>
這個愛說愛笑的姑娘給患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武漢支援的一個多月中,,孟凡瑩也被一些人感動著,,在完成高強度的醫(yī)療工作之余,喜歡畫畫的她還把這些人畫了下來,。
“這是曉光老師,,這張照片是他參加抗擊非典的時候留下的;這是帶隊的護士長,,這是她在來之前申請援鄂在申請書上按手印的照片,;這是我們同事值夜班的照片……”孟凡瑩能夠清楚地講出每幅畫像背后的故事?!?/p>
一幅小小的畫卷把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yī)院來支援武漢的30個隊員都囊括其中。選擇在一卷普通的衛(wèi)生紙上畫畫,,孟凡瑩也有特別的用意:“30個人連在一起才有家的感覺,。”
在孟凡瑩的畫里,,不僅有與她一起并肩戰(zhàn)斗的同事,,還有一位她并不熟悉的人,“他是酒店的一個工作人員,,每天都在陪著我們,。”因為記不清這位酒店工作人員的長相,,孟凡瑩只畫出了一個側影,。
孟凡瑩說,,就是這個她連長相和名字都不知道的人,,卻默默幫了她們不少忙。下夜班回來很虛弱,,他給大家準備了面包,、火腿腸,還有飯,,凡是有需要他都會去做,。在孟凡瑩眼中,她一直把這位工作人員當作一個“看店人”。
孟凡瑩畫上的人叫鄧新吉,,他其實是這家酒店的董事長,。
大年初一接到通知,,他所在的酒店要承擔接待醫(yī)療隊的任務,,從那天開始,鄧新吉就從沒有回過家,,一直住在酒店里,。然而,要想做好這份工作卻并不容易,。人手不夠,員工僅僅到了四分之一,,各種物資,、食材,還有食品基本上都斷了,。
為了能最大程度滿足醫(yī)護人員的需要,,鄧新吉既當老板又當服務員,有的時候還是采購員,。鄧新吉把他為醫(yī)護人員提供食品的地方稱為“免費小超市”,,一開始只有方便面、火腿腸等幾種食品,,現在增加到了幾十個品種,。鄧新吉說,為了采購物資,,他曾經“搬空了兩家超市”,。
孟凡瑩到現在也不知道鄧新吉長什么樣,但是每天擦肩而過的這個側影讓她實在難以忘懷,。
她的另一幅畫,,畫的是一位理發(fā)師,為何會有這幅畫的誕生,,還要從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那天說起。
這天早晨,,黑龍江援鄂醫(yī)療隊的醫(yī)護人員接到通知,有人來給他們理發(fā)了,。剪發(fā)這種在平時極平常的事情,,在這時卻是極難實現的。
來這里幫忙的都是自愿報名的三名志愿者,,為了做好防護,,志愿者們還第一次穿上了防護服,。
志愿者平時是理發(fā)店的店員,,聽人說醫(yī)療團隊需要剪頭發(fā),,“所有人都想過來”。志愿者說:“能為他們服務也是我們的榮幸,?!?/p>
僅僅穿著防護服工作了半個小時,志愿者們就被悶出了一身汗,?!斑@樣的理發(fā)經歷還是頭一次?!?/p>
但是,,三位志愿者依然忙了一整天。
援漢日記中的身影
上海援鄂醫(yī)療隊的醫(yī)護人員拍攝了一段小視頻,,正在拖地的小伙子并不是工作人員,,而是一名剛剛治愈的患者。
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小伙子的病情逐漸好轉了,他告訴身邊的病友,,每天面對著這些看不見具體容貌的醫(yī)療隊工作人員連軸轉的工作,,只要自己的病好了,他就一定要為白衣天使們做點什么,。
身體好起來以后,,他就幫護士拖地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海援鄂醫(yī)療隊醫(yī)生查瓊芳說:“人和人交往久了以后,,都會成為朋友?!?/p>
1月24日,臘月三十,,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仁濟醫(yī)院呼吸科醫(yī)生查瓊芳隨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yī)療隊赴武漢,,為了記錄下這段難忘的經歷,她到武漢的第一天就開始寫日記,。
“2月22日,,援鄂第29天,武漢,晴天,。今天,,他要出院了,護士們想與他拍張合影,,他害羞地說自己不好看,,堅決不肯露臉,只肯露個勞動的背影,?!边@是查瓊芳日記里對這位特殊的拖地人記錄下來的一段話。
在查瓊芳的日記里,,還有一個特別的人,。
“我曾看他兩個手機左右開弓不停地接著電話,也曾看他凌晨四點出發(fā)去武昌火車站領取物資,,還曾看他晚上十點半推著車送防護物資到醫(yī)院,,更多的時候是他在酒店門口管理和分發(fā)物資......忙碌的身影,感覺他的活最難干,,也最累?!?/p>
他就是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yī)療隊后勤組組長劉立駿。說是組長,,其實組里只有兩個人,。在醫(yī)療隊剛剛抵達的時候,物資并不充裕,,劉立駿除了四處籌措物資,,還要精打細算。
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接收到物資,,劉立駿24小時待命,。有時候,物資會在半夜或者凌晨抵達,,他還要趕去火車站接運物資,。
隨著各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大,,醫(yī)療隊里的物資寬裕了不少,。就在記者采訪時,劉立駿接到電話,,一批新的物資運送來了,。
管理物資并不是最繁瑣的一件事,150人的團隊,不僅醫(yī)療物資需要劉立駿分發(fā),,一些生活瑣事也需要他來考慮,。他甚至要細化到連每一個人的服裝尺碼都要掌握的程度。一個多月下來,,忙碌的劉立駿打動了身邊的醫(yī)護人員,。
說起劉立駿,上海援鄂醫(yī)療隊隊員很是觸動:“這邊的電話還沒打完,,另外一個電話又來了,,經常滿頭大汗,基本上走路都帶跑的,?!?/p>
像劉立駿一樣,在查瓊芳的日記中還有很多可愛的人,?!八麄兌己軅ゴ蟆保榄偡颊f:“我們大家都在為武漢做努力,?!?/p>
兩位醫(yī)護人員用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記錄了一群努力抗擊疫情的人們,。在她們的記錄中有醫(yī)療隊里一起救治病人的同事,,有奔忙于后勤保障的隊員,但更多的還是普通人:在醫(yī)院門口等著接送她們的志愿者,,酒店里等候她們夜歸送上餐點的工作人員,,上門為她們服務的理發(fā)師,還有主動拖地的病人……抗擊疫情,,站在最前沿和病魔較量的是白衣戰(zhàn)士,,而在他們的身后,還有無數普通人在支撐他們,,這是一道所有人共同筑就的防線,。(文/陳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