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當?shù)氐淖R別標準,,固原市馬泉村的72歲老人王文被列為貧困戶。政府幫他建起54平方米的新房,,新房鋪了地板磚,,安裝了防盜門,、塑鋼窗、太陽能熱水器,,新房總造價5.96萬元,,王文自己只出了1.4萬元。村干部還給他送來150只扶貧雞,,又連夜送來了新的雞籠,。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張維為曾說:“我曾碰到過一位去過貴州貧困地區(qū)考察的印度尼西亞學者,他說你們的貧困和我們的貧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你們的貧困人口除了有自己的房子,,吃飯還有三菜一湯,我們的貧困人口就是沒飯吃,,沒房子住,。”
中國把“吃飯線”作為貧困標準線,,早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了,,當時的貧困線是以卡路里計算得到。幾十年間,,中國的扶貧標準一直在調(diào)整,。1986年的絕對貧困標準為206元,2007年為785元,;2000年的低收入標準為865元,,2007年底為1067元。2008年,,國家扶貧標準統(tǒng)一為1067元,。2011年,再次提高為2300元,。
這個標準和國際通行標準相較,,是高還是低呢?2015年12月,,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在新聞發(fā)布會上介紹:“中國當前貧困標準為農(nóng)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每年還將根據(jù)物價指數(shù)、生活指數(shù)等動態(tài)調(diào)整,。去年,,貧困標準上升至2800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約相當于每天2.2美元,,略高于世界銀行1.9美元的貧困標準?!?/p>
目前,,中國國家扶貧標準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多維度,,不僅保障貧困人口的吃飯問題,還要使貧困人口獲得教育,、醫(yī)療,、住房、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的公共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貧困群眾“兩不愁”質(zhì)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突出問題總體解決,。貧困地區(qū)基本生產(chǎn)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