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艙……”
傳唱半個多世紀的《烏蘇里船歌》,,形象描繪了赫哲族的勞動生活場景,。
這是6月14日拍攝的黑龍江省撫遠市烏蘇鎮(zhèn)抓吉赫哲族村景象(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張濤攝)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
新中國成立前,赫哲族僅存300余人,。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guān)懷下,赫哲族人口逐步恢復(fù),,其聚居地逐漸形成“三鄉(xiāng)五村”新格局,。
打魚,是赫哲族沿襲幾千年的謀生手段。但由于過度捕撈,,捕魚量下降,赫哲族生活難以為繼,。
國家撥給拖拉機,,派來技術(shù)員,興修水利,,幫他們開荒種地,,洗腳上岸,百姓收入顯著增長,。昔日雜草叢生的荒島在汗水的澆灌下變?yōu)榱继?,勤勞的赫哲族追逐著致富夢?/p>
這是6月19日拍攝的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郊區(qū)敖其鎮(zhèn)赫哲村景象(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fā)(張濤攝)
從最初的地窨子,、馬架子,到泥草房,、磚瓦房,,再到二層樓、花園式洋房,,政府持續(xù)投資建設(shè),,讓赫哲族居住環(huán)境明顯改善。
如今,,一棟棟白墻藍瓦的新居透著田園風(fēng)情,,旅游已經(jīng)成為重要支柱產(chǎn)業(yè)。白天,,賞江景,、捕江魚、灘地野炊,;傍晚,,伴晚霞、點篝火,、隨歡快的樂曲一同載歌載舞,。
伊瑪堪是赫哲族古老的說唱藝術(shù),由于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伊瑪堪一度面臨傳承危機。赫哲族的全面小康,,怎能少了傳承千年的民族文化,?守護民族之音,守護民族文化,,越來越多人加入其中,。
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xiāng),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赫哲族伊瑪堪代表性傳承人吳寶臣教孩子演唱伊瑪堪(6月13日攝),。
新華社發(fā)(張濤攝)
從漁獵到農(nóng)耕,,再到發(fā)展文化旅游等多業(yè)并舉,赫哲族正在全面小康路上跨步前進,。
“赫哲族的變遷,,是56個民族跨步前進的縮影?!比珖舜蟠?、“80后”赫哲族青年劉蕾說,赫哲族正和全國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相擁,,共同奔向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