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zhàn),。2016年10月,,寧波與延邊開展東西部扶貧協(xié)作,,寧波為延邊安排援建資金8.78億元,,實施援建項目202個,,22家浙企陸續(xù)落戶延邊。以“共享稻田”消費扶貧項目為例,,兩年間寧波鄞州在和龍認領了1.4萬塊稻田,,帶動2000多貧困人口增收,。如今,,在延邊各縣市的大街小巷,,操寧波口音的人越來越多;在寧波,,來自延邊的大米成為越來越多家庭餐桌上的標配,。
當家鄉(xiāng)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的消息傳來,,83歲的金鳳浩在北京家中按捺不住內心的澎湃,,他從椅子上起身,,來到窗前,,“攔河筑壩,,引水上山崗”的旋律又回蕩心中,,依然斗志昂揚。
金達萊花開新枝:從“電商絲路”到“海絲路”
“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20世紀80年代,,賀敬之在延邊考察時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每年初春,長白山下依然春寒料峭,,但山坡上的金達萊已冒寒斗雪次第開放,。在延邊人民心目中,冰雪中綻放,、山砬上更艷的金達萊,,象征著朝鮮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龍蒲高速公路大橋下,,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朝鮮族村莊——“金達萊”民俗村,,如今成了網紅打卡地。紫菜包飯,、炒年糕,、冷面,長鼓舞,、伽倻琴,、洞簫,這些朝鮮族特色項目去年吸引國內外游客超過40萬人次,。村里還建起民俗體驗中心,,培育出辣白菜生產加工企業(yè)。村民李月順的家改成民宿,,每年多掙四五千元,。“種了大半輩子地,,沒想到如今成了房東,。”李月順說,。
距離“金達萊”民俗村不遠的和龍市城區(qū),,還有一個名為“金達萊絲路”的電商平臺。走進面積近1000平方米的電商平臺實體店,,上下兩層劃分為農特產品展區(qū),、民俗產品展示區(qū)和電商直播區(qū)等不同功能區(qū),。貨架上琳瑯滿目,桑黃,、蜂蜜,、木耳等“穿上”了印有朝鮮族元素的“外衣”,大米像月餅一樣裝進朝鮮族特色的禮盒,,抱枕,、草編等伴手禮上的朝鮮族符號也很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