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格外透亮,人們笑聲爽朗,。
作為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個名為“安多”的民俗文化村占地1500畝,安置有涉及48個村的853戶,、3421名農牧民群眾,。休閑廣場、商業(yè)作坊,、電商基地和鄉(xiāng)村旅游富民設施等配套,,讓搬遷群眾有了“從未享受過的好日子”。
“以前老村里,,土房子黑乎乎,,用煤油燈,。如今在新房子里,用電用水再也不發(fā)愁啦,?!?5歲的藏族阿媽周德打開話匣子就不停,一連串藏語讓負責翻譯的當地扶貧干部直呼“跟不上”,。
這是住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興??h安多民俗文化村的65歲的藏族阿媽周德(8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邢廣利攝
周德過去住在黃河峽谷邊海拔3000多米的曲什安鎮(zhèn)塔洞村,,到縣城要翻過好幾座大山,,說起當時艱難的日子,周德直擺手,。
為改變“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窘境,,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2017年興??h投資2.1億元打造了安多民俗文化村這個易地搬遷點,。
2018年秋天,周德和貧困戶村民們一起搬到安多村,?!吧缴系牟輬龆剂鬓D出去了,每年2000多元的租金,?!敝艿玛割^算收入,“女兒在村里當保潔員,,外孫女上小學每天校車接送,,我看病全報銷,還有低保等補貼,,家里年收入有3萬多元,。”
雖語言不通,,通過翻譯交流卻很順暢,。當記者提到“建檔立卡”“低保”等詞匯時,,特別熟悉這些漢語字眼的她,,眼里放著光,總是在笑,。
采訪臨結束,她還追出門來,,詢問記者:“免費醫(yī)療政策好,,這一點你們記下了嗎,?”
興海縣扶貧開發(fā)局局長久先太說,,放下牧鞭的村民們正在政府引導下,,積極發(fā)展旅游等多元產業(yè),這個新建的搬遷村兩年來年人均增收2.16萬元,。
黃河蜿蜒曲折,,從興海縣向東300多公里,,流經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
這是6月16日拍攝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的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兩年多前,,尖扎縣依黃河地勢建成了有251套住房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德吉村,,全縣7個鄉(xiāng)鎮(zhèn)30個村的251戶、946名藏族群眾走出大山,,搬到這里,。
德吉村的藍天,一碧如洗,,成排的房屋中央是文化廣場,,旁邊高大的黃河水車緩緩轉動。如今,,德吉村實現了從易地搬遷村到“網紅景點”的轉變,,游客絡繹不絕。
記者走進卓瑪太家的民宿,,院落里有優(yōu)雅的木屋,,屋內藏式土炕連接取暖的藏式鐵爐,奶茶咕嘟嘟冒著熱氣,。
“就像陽光照進我的家,。”卓瑪太這樣形容國家扶貧政策,。以前一家7口年收入不足1萬元,,在當地扶貧干部幫助下,他使用“關門是家,、開門是店”的民宿經營模式,,今年暑期旺季每天進賬超過3000元。
“德吉”,,在藏語中意為“幸?!薄T谶@里,,我們看到了幸福的模樣,。
這是6月15日拍攝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境內的丹霞地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吳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