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把握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深刻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志社共同組織“中國穩(wěn)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在求是網陸續(xù)推出,,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從當初的“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黨對于“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是逐步深化的,,而貫穿始終的則是對于“文化”之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強大動能作用的深刻把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標志的時代精神發(fā)展到新的時代高度,。思想引領優(yōu)勢凸顯,文化自信愈加堅定,,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xù)擴大,,文化治理體系日趨成熟,,這些都為我們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進而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賦予了強大動能。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反映,,反過來又為特定的政治和經濟服務。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文化問題的基本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fā)展、全面進步的偉大事業(yè),,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叭娼ǔ尚】瞪鐣弊鳛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其核心要義是“全面”,難點也在“全面”,。到2020年實現(xiàn)“全面小康”的宏偉目標,,不僅僅是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城鄉(xiāng)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硬指標,它還應該包含思想引領,、文化建設,、輿論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等軟性指標在內,,這主要是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指向“共同富裕”的,,更是指向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
歷史表明,從當初的“小康”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隨著“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變化,,我們黨對于“文化”建設的具體要求是逐步深化的,而貫穿始終的則是對于“文化”之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強大動能作用的深刻把握,。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致力于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浩蕩實踐,,既創(chuàng)造和鑄就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也使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標志的時代精神發(fā)展到新的時代高度,。這些都為我們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進而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賦予了強大動能,。
思想引領優(yōu)勢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把文化建設提到了新的歷史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把“文化自信”確立為“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并列,;圍繞意識形態(tài)、宣傳思想,、哲學社會科學,、思想道德、對外傳播,、媒體融合,、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重要領域,,提出了一系列精辟闡述,,作出了一系列戰(zhàn)略部署,為推動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了思想保證和行動指南,??梢哉f,正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近年來,,黨和政府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堅持以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主旨,,著力解決文化領域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的矛盾問題,,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文化自信愈加堅定,。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的民族。在千百年自強不息的奮進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為主題的革命文化,以及基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號召全黨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到推動這一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走入尋常百姓家”,,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承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抗戰(zhàn)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文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再到弘揚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98抗洪精神,、塞罕壩精神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主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高揚的時代主旋律,。尤其是通過這次疫情的生死考驗,鑄就了光照日月的“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從中折射出的是空前高漲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的年輕一代在“三大攻堅戰(zhàn)”“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實踐中經受磨煉,,堅定了方向,陶冶了情操,,擦亮了眼睛,,激發(fā)了斗志,更向人們展示了敢于擔當,、勇往直前,、可堪大用的良好精神面貌。
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全民受教育狀況以及國民素質是反映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十九大報告指出,,“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痹缭凇稊[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真正的社會主義不能僅僅理解為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還必須有高度發(fā)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要讓人民過上比較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貧致富”,。以教育為例,。“十三五”時期,,我國教育投入保障體系更加完善,。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超過4萬億,占GDP比例連續(xù)8年在4%以上,。全國6.4萬個教學點實現(xiàn)數(shù)字教育資源全覆蓋,,98.7%的中小學(含教學點)接入互聯(lián)網,慕課總量位居世界前列,。教育普及水平實現(xiàn)歷史性跨越,,有力推動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2019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53.01萬所,,在校生2.82億,,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3.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8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1.6%,,進入普及化階段,。全民終身學習的現(xiàn)代教育體系初步建成,學習型社會建設取得重要進展,。2016—2019年,,高校畢業(yè)生累計達3200多萬,中高職畢業(yè)生累計達3400多萬,。2019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7年,,新增勞動力中有50.9%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7年。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的物質生活,,也必須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xiàn)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fā)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xiàn)”,。近年來,,在中央有關部門統(tǒng)籌實施下,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創(chuàng)建為物質載體,,覆蓋城鄉(xiāng),、便捷高效、?;?、促公平的現(xiàn)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和水平顯著提高,,人民各項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參與文化建設各項事務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以空前激發(fā),。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89個,,文化館(群眾藝術館)3325個,,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33530個、村(社區(qū))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494747個,。全國廣播,、電視節(jié)目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9.1%、99.4%,;人均圖書擁有量7.29冊(張),;博物館總數(shù)達5535家?;竟参幕諛藴驶?、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文化產業(yè)也有新的發(fā)展,。全國共有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2.02萬家,,從業(yè)人員164.59萬人。電影院線擁有銀幕69787塊,,自2018年銀幕總數(shù)躍居世界第一后,銀幕總數(shù)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以數(shù)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特征的文化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不斷涌現(xiàn),,以“兩微一端”為代表的新型媒體越來越成為人們獲知信息,、社會交往以及商務合作的平臺,;以黨報黨刊黨網為基干的主流媒體直面挑戰(zhàn),、積極變革,,在媒體融合發(fā)展上邁出實質性步伐,,取得重要成果,,影響力、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大為增強,,等等,。
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xù)擴大,。文化是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部分。當今世界,,透過“文化”而展開的“國家敘事”以及價值觀的競爭不僅沒有消停,,反而日趨激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體現(xiàn)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最核心的,、最高層的,還是文化軟實力,,這事關一個民族精氣神的凝聚”,。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等“硬實力”相適應,,近年來,我國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也是持續(xù)擴大,。除了以往“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活動的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得到加強,以“孔子學院”為基本載體的國際漢學交流以及智庫之間的合作向縱深拓展,,以中央媒體為代表的新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明顯提升,,文化產業(yè)領域有序開放步伐明顯加快。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以“長城”“故宮”“川菜”等為符號的中華文化影響力持續(xù)擴大,,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理念的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廣泛傳播,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和而不同的良好國家形象通過這次疫情大考得以充分彰顯,,等等,。
文化治理體系日趨成熟。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重大政治命題以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十三個顯著優(yōu)勢”之一,并且在“堅持和完善”“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一節(jié)中,,從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體制機制和需要重點推進的工作任務等方面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這既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改革和治理的歷史成就,、成功經驗,、基本原則以及內在規(guī)律的精辟總結,同時也從統(tǒng)攬“四個偉大”,、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等政治高度,,確立了“文化治理”的重要維度,明確了以“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為支撐的一整套制度設計及其治理體系,,為我國自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促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制度基礎,。從出臺《關于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到頒布《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再到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等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深刻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xiàn)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xiàn)于世界,?!逼呤嗄陙恚S著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大潮以不可阻擋之勢滾滾向前,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和社會長期穩(wěn)定“奇跡”的締造,,特別是隨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小康社會”理想終成現(xiàn)實,,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生共進的,必將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
(作者:劉志明,,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