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嗒,,嘀嗒,嘀嗒——
這一刻,,秒針的跳動變得如此清晰,。
撲通,撲通,,撲通——這一刻,,心臟的跳動變得如此激烈。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金色火焰,映透山海,,比任何科幻大片更動人心魄,。
在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托舉下,,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入軌,承載著中華民族探月夢想,,奔向月球,。由此,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航天“大片”正式拉開序幕,。
11月24日22時06分嫦娥五號完成首次軌道修正
11月25日22時06分嫦娥五號完成第二次軌道修正
截至第二次軌道修正前嫦娥五號探測器各系統(tǒng)狀態(tài)良好月球“挖土”之旅順利進行中……
嫦娥五號從發(fā)射到落月
需要經(jīng)歷怎樣的過程?
這一次,,“嫦娥”將在月球上做些什么
又將如何從月球返回,?
跟隨小新一起揭秘
↓↓↓
思緒回到24日那天……夜色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巨大尾焰,,劃出的絢麗軌跡。航天測控人的目光,,緊緊追逐著在蒼穹中邁出的“每一步”,。
中國航天人的“腳印”
一輪圓月,一雙足跡,。發(fā)射平臺上“中國探月工程”的標志圖案,,充滿東方意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這,,是誰的腳印,?
“這是我們中國航天人的腳印?。 币晃恍θ萏鹈赖墓媚镒院赖卣f,。作為長征五號火箭發(fā)射支持系統(tǒng)型號主管,,33歲的航天人孫振蓮和她的小伙伴們一直奔跑“在路上”。
那是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攀高峰的路,。歷經(jīng)長途跋涉,,中國航天人一路風塵仆仆地走來,在征服星辰大海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長長的腳印,。
近年來,中國走向太空的腳步越來越鏗鏘有力,?!伴L征”火箭從第一次到第100次發(fā)射,用了37年時間,;從第100次發(fā)射到第300次發(fā)射,,僅用12年時間,整體發(fā)射成功率,,居世界領(lǐng)先地位,。
20年前,,也是一個11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出臺,,其中那句“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正式向世界披露:中國,,要探月了。
經(jīng)過3年多研究論證,,2004年的大年初二,,中國探月工程第一期正式啟動。
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曾說:“航天技術(shù)孕育著科學新突破,,這件事除了自己咬牙干,,沒人能幫你?!?/p>
孫家棟院士特別強調(diào):“在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沒有專家可以依靠,沒有技術(shù)可以借鑒,,我們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創(chuàng)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輕人,,更要有自主創(chuàng)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術(shù)的話語權(quán)?!?/p>
如今,,我們已經(jīng)成功走完探月工程“繞、落,、回”中的前兩步,,第三個目標也即將實現(xiàn)。中國探月工程呈現(xiàn)給世人的最大亮點是“自主創(chuàng)新”,。
此次嫦娥五號飛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關(guān)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后”。
13年前,,正是他們依靠自主創(chuàng)新的測控技術(shù),,創(chuàng)造了世界探月史上一個個奇跡:不依托大型運載火箭,在變軌多達8次的漫漫航程中,,精準無誤地將嫦娥一號送入月球軌道,!
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月球探測領(lǐng)域創(chuàng)造了“中國速度”——
嫦娥一號開啟了中國深空探測新領(lǐng)域,;嫦娥二號首次實現(xiàn)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嫦娥三號的“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表面留下新車轍;嫦娥四號首次實現(xiàn)探測器著陸在月球背面,。
探月工程,,從啟動開始,就對一系列核心技術(shù)展開“正面攻堅”——
12年前,,嫦娥一號獲取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幅全月圖,。
7年前,落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在月球軟著陸,,其著陸器成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航天器,。
2020年這個冬天,,我們期盼著,,嫦娥五號任務(wù)能創(chuàng)造出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
20年前,對中國人來說,,登月只是一個暢想,。而如今,中國人一步一個腳印,,有了更多仰望星空的能力,。
最勇敢的腳步,都無路標可尋,。
“嫦五”身后的“娘家人”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夢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對于許多普通中國人而言,,月球的確很遙遠,。“嫦娥奔月”的神話,,流傳數(shù)千年,,但是直到13年前,中國才把第一顆“嫦娥”探測器送上太空,。
世界上最近的距離,,也是夢想與現(xiàn)實的距離,。望著嫦娥五號順利奔月,航天發(fā)動機專家蘭曉輝自豪中帶著些許靦腆:“如今,,年輕時的理想,,一個個變成了現(xiàn)實,有那么一點欣慰,,覺得自己這段人生非常值,。”
參與為嫦娥五號探測器打造“心臟”的蘭曉輝,,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那會兒,“夢想”這個詞還不流行,,大學生們都懷著“為國家做點事”的樸素理想,。
1985年,火箭專家龍樂豪帶領(lǐng)團隊提出了新一代“大火箭”的構(gòu)想,。這個大火箭,,后來被命名為長征五號火箭,也就是現(xiàn)在的“胖五”,。
長征五號+嫦娥五號,,寓意“十分完美”。發(fā)射前夕,,作為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設(shè)計者,、見證者、參與者,,白發(fā)蒼蒼的龍樂豪院士又一次來到文昌航天發(fā)射場,。這個從放牛娃成長為院士的82歲老科學家豎起大拇指,為“胖五”和“嫦娥”加油,。
1985年,,楊孟飛院士從計算機專業(yè)研究生畢業(yè),,選擇了留在中國空間技術(shù)研究院任職。從小是珠算高手的他,,那時并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空間技術(shù)領(lǐng)域的專家。
文昌航天發(fā)射場指控大樓里,,58歲的他目光隨著海天間的光亮,,飛向天的盡頭。作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shè)計師,,楊孟飛院士堅定地認為:“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p>
也是1985年,,一名男孩在大連出生。23年后,,他以優(yōu)異成績從上海交大畢業(yè),。一次,他偶然從網(wǎng)上看到,,航天發(fā)射時,,有個“按紅色按鈕”的人?!爱敃r感覺,,這個手指太牛了!”于是,,他渴望自己的手指有一天也能按下那個神奇的紅色按鈕,。
在文昌發(fā)測站,記者見到了35歲的工程師于鵬,。在他和同事們努力下,這次嫦娥五號發(fā)射任務(wù)的測試流程與之前相比,,縮短了整整2天,。
“這是文昌航天發(fā)射場9次實戰(zhàn)任務(wù)中最順利的一次!我們的火箭更加成熟,,我們的探測器更加成熟,,我們的團隊也在走向成熟?!蓖高^眼神,,記者看到了他的自信。
中國探月故事,,正是由一個又一個像他們這樣的中國航天人所書寫,,并結(jié)集匯編而成的中華民族奔月新傳奇。
月球上的“中華印記”
16年前,,當日本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聽聞中國的探月計劃取名為“嫦娥工程”時,,不無羨慕地說,“這個名字真好,,一聽就是中國的,,還和月球有關(guān)?!?/p>
如果月球也出版一張旅游地圖的話,,現(xiàn)在我們真的可以在上面找到“廣寒宮”了,。
如今,經(jīng)過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確認通過,,“玉兔”月球車跑了一圈的那塊地方,,被命名為月球上的“廣寒宮”,附近3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紫微”“太微”“天市”,。
中國的宇宙身份,,就這樣由中國航天人重新定義!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種種變化濃縮著中國探月工程快速發(fā)展的步伐,。
就像風箏,嫦娥五號探測器不管飛出多遠,,絲線還牢牢掌握在中國航天人手上,。“星河路雖遠,,我有中國箭,。”長征五號火箭總設(shè)計師李東的這句詩,,成為激勵許多年輕航天人的座右銘,。
不止是“嫦娥”、“玉兔”,,
也不僅是中國航天,,
越來越多中國自主研制大國重器的名字
都帶有濃濃的濃濃的中國特色,
充滿詩情畫意,。
這是中國人的浪漫
更彰顯著中國科研工作者
征服星辰大海的底氣
中國范兒,,超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