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監(jiān)管部門重拳整治市場亂象的情況下,,結構性存款規(guī)模持續(xù)壓降,相關業(yè)務風險正得到進一步控制,。
中國人民銀行最新公布的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末,中資大型銀行境內個人結構性存款余額為1.59萬億元,,境內單位結構性存款余額為1.46萬億元,,兩者高峰時期分別為今年3月的2.58萬億元和今年5月的1.87萬億元,相較均出現較大降幅,。
相比大型銀行,,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guī)模的壓降幅度更大,。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末,,中資中小型銀行境內個人結構性存款余額為1.52萬億元,,境內單位結構性存款余額為3.37萬億元,兩者高峰時期分別為今年4月的2.28萬億元和5.63萬億元,。
所謂“結構性存款”,,簡單說就是“存款+金融衍生品”,即商業(yè)銀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產品的存款,。今年以來,,部分銀行結構性存款業(yè)務快速反彈,增量增速“雙高”,,利率高企,,加劇了存款市場非理性競爭,甚至引發(fā)一些亂象,。例如,,個別企業(yè)拿疫情期間獲得的低息貸款資金購買結構性存款獲取高收益,由此進行套利,。
除了套利,,結構性存款還在產品設計、日常銷售等環(huán)節(jié)存在諸多不規(guī)范之處,,突出表現為“假結構”問題,。“個別銀行為結構性存款設定了遠高于同期限存款利率水平的‘保底收益’,,構建狹窄的收益波動區(qū)間,,或者將掛鉤衍生產品的行權條件設置為幾乎不可能的觸發(fā)事件?!北本┿y保監(jiān)局相關負責人說,,由此,結構性存款名為“浮動收益產品”,,實為“固定收益產品”,,即“假衍生真保收益”。
該負責人表示,,更有甚者,,在個別銀行的結構性存款中,并沒有實際嵌入金融衍生產品,,或所嵌入的金融衍生產品沒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這涉嫌通過設置“假結構”變相高息攬儲,擾亂了市場競爭秩序并且抬高了資金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