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風斗沙磨礪擔當鐵翼
“飛播,可不是把種子一撒就完事,?!贝箨犻L辛嘉乘說。
種子撒下去,,要疏密得當,,播帶偏了、漏了,、重了,,都會影響成林質量。
飛多高,、撒多快,,大小輕重不一的種子如何均勻播撒……經過反復摸索、不斷驗證,,官兵們總結出一套套數據和方法,。他們還創(chuàng)造性地研制了“空中可調式定量播撒器”,在空中可以隨機調速播種量,。
所謂“雨前種樹,,風前種草”,越是眼看就要風雨交加的天氣,,越是飛播的好時機,。跟季候賽跑,官兵們常常明知風雨在即,,仍要迎著危險搶種搶播,。
有一次,,剛飛到播區(qū)上空,遠處就起了積雨云,。無線電傳來地面指揮的聲音:天氣不好,,你們自己觀察把握。辛嘉乘一想:難得的好雨,,還是盡量把種子播下去,。
他們一面看著云層越來越近,一面仍是穩(wěn)穩(wěn)地駕著飛機撒種,?!安ネ旰箫w機已經進了云層,那雨非常大,,我們調頭就往回‘跑’,。”辛嘉乘說,。
傾盆大雨中還夾著閃電和強風,,飛機幾乎是被風推著、云趕著,,剛落地停穩(wěn),,風夾著雨就過來了……
幾乎每個參與飛播的飛行員都有在大雨、強風和沙塵暴中飛行的經歷,,為了盡量把沙梁,、山間的溝溝坎坎撒滿播全,超低空,、鉆山谷等更是飛播的“必備課目”,,復雜條件下,他們人人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
需要飛播造林的任務區(qū),,無不是人煙稀少的荒涼地帶。在野地里人工推出一條土跑道,,就能當機場,;旁邊支幾頂帳篷,就能住幾個月,。沙漠荒灘上常起沙塵暴,,一場大風過后,整個人“只有白眼球是白色的”,。
過去,偏遠地區(qū)給養(yǎng)時常跟不上,,飛播官兵們常常饅頭就咸菜,,白菜蘿卜算是“大餐”,,實在饞得厲害,就泡碗方便面,。
飛到天上,,同樣不輕松——在超低空湍急的氣流中,飛機顛簸得像篩糠,,飛行員要用盡全力才能保持飛行姿態(tài),,握桿的雙手常打血泡?;鹄崩钡奶柕紫?,鐵皮包裹的機艙成了一只大“烤箱”,艙里溫度能達到四五十攝氏度,,飛行員們汗出得像水一樣,,連飛行靴上都是汗堿。
愚公之志接續(xù)耕天播綠
“也曾經想過,,又苦又累又危險,,值不值得一直干下去?”辛嘉乘說,。
但他自己馬上就有了答案:戈壁上叢生的花棒,、梭梭、沙打旺,,秦嶺里綠油油的漆樹,、側柏、樟子松,,這全是他們歷年飛播的“成績單”,。
“90后”飛行員王斐是懷揣著一顆“壯志凌云”的心入伍的——那一年,殲-10戰(zhàn)機亮相珠海,,世界矚目,。
然而分配到部隊,王斐面對的是一架“一看就非常有年代感”的活塞式半硬殼雙翼飛機,。
運-5飛機飛越秦嶺播區(qū),,察看飛播成果(2010年6月20日攝)。新華社發(fā)(張樹華攝)
運-5,,速度慢,、油耗少、超低空性能強,,經濟“皮實”,,是執(zhí)行飛播任務最稱手的飛行器。
“別小看運-5,也別小看飛播,。團里技術最好的飛行員,,才能去播區(qū)飛上一回哩!”王斐的前輩,,有著36年飛播經驗的張建剛說,。那會兒,他剛從播區(qū)返回,,臉膛曬得黢黑,,兩臂曬得通紅。
“要學種子扎下根,,別像沙子一吹就跑,。”王斐把前輩的話記在心里,,苦練本領,,終于搶到了“飛播資格”。
1982年5月,,空軍某團運-5飛機從西北某機場起飛,,飛赴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地區(qū)(資料圖片)。新華社發(fā)
第一次出任務,,他就“愛上了飛播”——阿拉善蒼茫的沙海無邊無際,,按年頭分的播帶界限分明。一落地,,播區(qū)群眾就圍了上來,,跟“老飛播”們像久別的親人一樣熱烈擁抱,這個拽他們去自己的新房看看,,那個拽他們去自己的養(yǎng)殖場轉轉……
阿拉善左旗林業(yè)工作站站長劉宏義則拉著王斐來到播區(qū)深處——
最早播下的沙草,,小小一株,壽命不過一兩年,,卻能把流沙牢牢固住,。第二批播下的沙拐棗,枝條更密,,根系更加發(fā)達,。第三批播下的花棒,植株能達到3米,,壽命十年以上,,既是固沙先鋒,更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前面的沙草和沙拐棗都是花棒成長的鋪墊,,而花棒又能為更多后續(xù)的植物遮陰,?!眲⒑炅x說。
1983年4月,,第一代“飛播人”,、時任空軍某團一大隊大隊長宋占清(右二)率領一大隊多個機組進駐陜西漢中執(zhí)行飛播造林任務(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王斐忽然領悟:從第一代的宋占清等老前輩,,到張建剛,到自己,,一茬茬“飛播人”,,不就像這播下的種子嗎?
詩人說,,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鳥兒卻已飛過。
而飛播官兵們說,,他們的航跡,,已經清清楚楚地寫在了大地上,寫在了播區(qū)群眾的笑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