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多來,,牢記總書記囑托,一場關乎延邊州24.2萬戶農民福祉的“廁所革命”開展起來,。
光東村傳統“茅樓”全棄用了
74歲的朝鮮族阿媽李順姬,,如今笑容多了起來,在延吉市生活的女兒一家,,半個月就會回來看她,。而在2020年以前,女兒從不在家過夜,,女婿和外孫女也都半年見不到一回,。
變化是怎么發(fā)生的?李順姬指著院角落一個簡易板房,,不好意思地笑笑,。
“夏天臭,蠅蛆蚊蟲多,。冬天呢,,七窟窿八眼的,漏風,,一會兒就凍透,。他們都用慣城里廁所了,適應不了這樣的廁所,。”李順姬轉身打開屋里廁所的門,,“現在這坐便器可干凈了,,和城里一樣?!?/p>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木板圍四邊?!霸谖覀児鈻|村,,傳統的‘茅樓’現在全都棄用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光東村第一書記玄杰告訴記者,。
在光東村,,今年70多歲的李龍植是村里最早使用水沖坐便器的一批村民。9年前,,和龍市為鼓勵朝鮮族群眾發(fā)展民俗旅游,,對農戶改造使用室內廁所給予補助,李龍植最先作出響應,。2015年7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光東村考察,在李龍植家和村民拉家常時提出“要來個‘廁所革命’”后,,光東村掀起了“廁所革命”的熱潮,。
廁所是“天大的小事”,可要把這“小事”辦實辦好,,又是“天大的難事”,。最早用上室內廁所的李龍植實話實說:“前些年改造后平時也不怎么用,返味得厲害,,清理起來也麻煩,。”
原來,,那時李龍植家的廁所是“窨井式”,,糞便流進院子地下的糞池?!榜烤S池極易滲漏,,會污染地下水?!毖舆呏蒉r業(yè)農村局新農村建設辦公室主任孫太松說,。
從2015年開始,和龍市以光東村為試點,,投資350萬元改造了210戶室內衛(wèi)生間,,用三格式凈化槽對污水作處理。2019年,,又升級改造,,變分散為集中,鋪設了污水管網,。